打通“神經末梢”堵塞
劉成鳴
教育實踐活動中,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如何通?內心如何通?工作如何通?作風如何通?答案就是面對面、沉下去、通末梢。
面對面,讓社情民意“不失真”。要想聽到真實聲音,必須“一竿子插到底”,和群眾面對面。今年初,我接待了一位被少數基層干部看成“刁民”的信訪戶,在聽取其訴求后,我責成有關單位進行再調查,結論卻是部分訴求合理。為何前后兩次調查結果會出現差異甚至相悖?這說明少數干部在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工作時不深不細不實。“最后一公里”問題,表面是距離,實質是隔閡。要消除這個隔閡,就必須進一步暢通與群眾溝通的路徑,在與群眾促膝交談中傾聽群眾心聲、掌握群眾需求、了解群眾期盼;堅持開門聽意見,多與拆遷戶、信訪戶、低保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困難群體以及“兩代表一委員”、老干部等交流,歡迎他們“挑刺”“找茬”,講真話、實話、辣味話,努力把聲音聽全、聽準、聽深。
沉下去,讓矛盾問題“浮上來”。“沉下去”,對問題才能了然于胸,矛盾才能一一化解。近期,我到漁門鎮蹲點調研,了解到該縣在2012年將覆蓋11個鄉鎮近5000名初中學生的唯一高中漁門中學改為初級中學,初中畢業生只能到90多公里以外的高中就讀,可當地少數干部對老百姓要求恢復漁門中學高中教育的聲音卻置若罔聞、避重就輕、能拖則拖。這個案例告誡我們,如果對實際情況認識不足,對群眾愿望了解不夠,決策就容易片面,工作就會被動,而我們距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只會越來越遠。因此,必須堅持“沉下去”,用“一線工作法”、“下沉式”駐點調研等方法,走到基層群眾、服務對象中去,走到矛盾多、意見大的地方去,把問題找準,讓長久積存的真問題無處遁形;堅持“浮上來”,帶著群眾呼聲訴求、基層社情民意和發展障礙困難上來,“順藤摸瓜”、“解剖麻雀”,逐級分析問題癥結所在,并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通末梢,讓服務群眾“零距離”。村(社區)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然而,近年來部分村(社區)沾染了“機關病”,便民服務中心里半人高的辦事柜臺讓干群“近在咫尺,卻心隔天涯”,“等件上門”、“等客上門”現象嚴重,干群關系從融合無間的“魚水”變成了涇渭分明的“油水”。進一步健全和落實基層黨員干部經常聯系走訪群眾工作制度,引導基層干部離開“案頭”、走向“田頭”、熟悉“戶頭”,用腳步丈量民情、跑步辦理民事,把黨的惠民政策變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實惠;建立村(社區)承接事項和創建準入制度,全面清理考核評比項目,把干部從行政事務堆里解放出來,有時間、有精力進農戶、進樓棟、進院壩,解民難、排民憂,讓辦事群眾少跑路、不跑路。
(作者系四川省攀枝花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