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問題與人見面
桑林峰
堅持問題導向,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科學方法。樹起導向,就要樹起誰的問題誰認領的導向;實施倒逼,就是誰的“賬單”誰簽字,誰的“欠賬”誰還清。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很多單位通過開門納諫、閉門反思,查找征集了很多問題,但如果把黨委的問題安到部門頭上,把張三的問題算到李四身上,就難有成效,甚至適得其反。
誰的孩子誰抱走,誰的事情誰負責,誰的問題誰處理。然而,因為顧及情面,或者怕得罪人,在開展批評時,一些人不敢提名道姓,不敢揭短亮丑:有的只列問題清單,一個個問題都是“無娘的孩子”;有的只查找共性問題,不查找個性問題、個人問題,結果問題人人都像、又人人都不像;還有的用“不夠”“有差距”“有待提高”等詞匯,把問題模糊掉,把程度淡化掉。諸如此類,只見問題不見責任人,板子舉得再高,也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
事實上,問題得不到認領、解決,并不是問題本身有多難,而是少數黨員干部怕傷及“面子”,怕影響“位子”,缺少正視問題、承擔責任的勇氣。延安整風為什么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本就在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敢于正視問題、認領問題,查自己具備“脫褲子割尾巴”的氣魄,查別人敢于拉下臉面、丟開情面。事實證明,敢于露丑,才不會丟丑;不“愛惜羽毛”,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臉面。
問題不與事對接、不與人見面,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最忌的就是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如果查找問題搞“大呼隆”、搞“移花接木”,大而化之、籠而統之,就不可能摸準矛盾問題的脈、點到不良作風的穴,活動就會走了過場。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教育實踐活動要貫徹“三嚴三實”要求,“嚴”的一個體現,就是要把問題與事對接、與人見面;“實”的一個彰顯,就是人人把問題認領到家、認領到位。堅持即查即認、即認即改,不賴賬、不拖延,就一定能有效糾治“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