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走深走實走由“替民作主”變“讓民作主”
蔣建平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閬中市按照省委“走基層”活動的統一部署,深入鄉鎮村社、城市社區、企業車間和項目工地走訪調研。在與基層群眾的親切交往中,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只有真正走出機關、深入一線,聽民聲、解民難、辦實事,才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贏得人民群眾支持。
走基層要“真走”,只有走出機關大院,走到田間地頭,才能聽到真實聲音,了解真實情況。有一次到一個鄉調研農村產業發展,看到種植的葛根連成了片、長勢很好。和老鄉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談中,我了解到村上的百姓對發展葛根產業是比較滿意的,但有一位老大爺卻一言不發地坐在邊上抽悶煙。從他欲言又止的神態中,我覺得一定有問題。座談結束后我便低聲地問他:“種葛根還有什么困難呢?”老大爺猛一頓,輕聲說:“書記呀,我給你說實話嘛。鄉上喊我們種葛根是好事。可村前陽氣足、條件好,葛根長得好,也賣得好;我這山彎彎里陰氣重,葛根長得慢,還不如以前種包谷省事、來錢。剛才村干部在,有些話我不好說呀。”老大爺的話讓我感慨良久。我們的干部一年下來干了不少事情,但有些事老百姓并不滿意,甚至會抱怨。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干部作決策時,是“替民作主”還是“讓民作主”。只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傾聽群眾最真實的想法,為群眾服務才有目標、有方向,絕不能搞包辦,搞不好就會“好心辦壞事”。
走基層要“深走”,只有和群眾打成一片,坐一根板凳,說一樣的語言,才能增進干群感情,密切干群關系。在閬中古城創建國家5A級景區期間,我們去白塔山游步道改造現場調研,看到建筑工人在酷暑天下勞作,為其送上幾瓶礦泉水。一名工人看到我們也汗流浹背,跑過去舀來一碗綠豆湯說道:“這么熱的天兒,你們還來看我們,喝碗綠豆湯嘛,免得中暑。”旁邊一位建筑師傅笑著說:“伙計,你一手盡是灰,把碗都摸臟了,啷個喝嘛。”我也笑著說“莫事莫事,你們能喝我啷個不能喝。”一口氣就喝完了。經此一舉,大家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言語也更加親熱。其實,老百姓是最善良的,你敬他們一尺,他們就會敬你一丈。只要我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融入群眾、尊重群眾,也許只是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甚至只是主動和他握個手,群眾就會真心把我們當朋友。
走基層要“實走”,重在實干、重在實效,決不能搞形式、做樣子、走過場。在一個下崗居民較多的小區調研危舊小區改造時,我們聽到了群眾圍繞如何改造自己的小區提了好些建議。他們每提一條,我們都如實地寫在本子上。最后,一位女同志的發言讓我記憶猶新。她說:“我們說的問題要是全都給我們辦好了,你就是我們這幾百號人的大恩人啊”。從這些質樸的話語中,才能了解到群眾最真誠、最殷切的期盼。在走基層時,我們會收集到很多民生訴求,群眾不但關心我們當時表了什么態,更關心我們之后做沒做事、做得如何。如果不能實實在在解決一些問題,這個“基層”還“走”得有什么意義?每一次到調研結束后,我們都將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梳理分類,凡是能夠解決的,立即給老百姓辦理;暫時沒能力解決的,也要解釋到位。
“走基層”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共收集梳理群眾各類訴求257件,集中解決各類問題214件。特別是對于農村群眾反映的“村村通廣播聽不到聲音”,城市老舊小區居民反映的“小區設施需要改造”,工業集中區企業員工反映的“搭乘公交車不方便”,政務大廳辦事群眾反映的“一些工作人員態度不好”等問題,我們組織相關人員現場辦公,及時研究,將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事情納入“十大民生實事”,年內予以重點解決。
(作者系中共閬中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