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關鍵要敢擔當
侯曉春
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除了體制機制問題外,也時常面臨著資源、土地、能源等要素瓶頸的制約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是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還是敢為人先、勇于突破?這是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擔當精神的直接考驗。
敢于擔當是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是領導干部的時代責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面對繁重艱巨的歷史任務,面對群眾對改革發展的強烈期盼,領導干部更應講擔當,勇敢擔當起跨越發展的歷史使命,擔當起深化改革的時代重任,擔當起促進和諧的政治責任,始終把擔當精神貫穿到順應群眾呼聲、凝聚群眾智慧、維護群眾利益的群眾工作中去。
把群眾呼聲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實際行動,在奮發有為、奮勇爭先中體現擔當。群眾呼聲,永遠是黨員干部工作的第一信號。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是各級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群眾對跨越發展的強烈期盼和改變落后現狀迫切愿望,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把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既要有堅持發展的定力,又要講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還要勇于樹立追趕跨越的雄心壯志,時刻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要順應群眾期待,有跳起摸高的氣魄和決心,在各級黨員干部中大力弘揚艱苦創業、雷厲風行的作風,保持“遇水架橋、逢山開路、日夜兼程”的昂揚狀態。靠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良好的發展局面,提振廣大干部群眾的精氣神,凝聚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正能量,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委政府推進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必須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肩負的責任,必須把發展作為一種光榮而神圣的歷史擔當,堅定不移推進發展,奮力爭先加快發展,善抓機遇科學發展,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取信于民,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把群眾智慧凝聚成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在攻堅克難、勇于突破中體現擔當。改革是當今中國的時代最強音,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攻堅戰。要鮮明舉起改革大旗,毫不猶豫推進改革,堅持在改革中體現群眾意愿,吸納群眾參與,凝聚群眾智慧,接受群眾評判,敢于突破、勇于創新,不斷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除了體制機制問題外,也時常面臨著資源、土地、能源等要素瓶頸的制約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是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還是敢為人先、勇于突破?這是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擔當精神的直接考驗。為破除這些瓶頸,我們著力從投融資體制、園區建設用地等改革入手,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內大膽創新,先后出臺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消極作為問責、投資項目BT、BOT監督管理三項制度,爭取設立鄧小平故里發展基金,啟動股權融資試點,通過市場法則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每一項改革都來之不易,背后充滿曲折,甚至面臨阻力和非議。但是,改革是時代進步的必然,完全符合群眾愿望,領導干部對改革的擔當就是對歷史、對群眾負責,只要在改革中充分依靠群眾、團結群眾,就有直面矛盾、攻堅克難的信心決心,就有敢于觸碰既得利益的正氣和底氣,就能形成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強大動力,改革事業也一定能永往直前、順利推進。
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在改善民生、促進和諧中體現擔當。鄧小平同志曾講,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就是要牢固樹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維護群眾利益貫穿到推進改革發展全過程和所有工作中去,為民分憂,為民解怨,為民謀利。在維護群眾利益過程中,對一些長久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解決起來不僅耗時費力,甚至面臨風險,但絕不能繞道回避,必須動真碰硬。要有效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對突出信訪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建立臺賬,掛牌督辦領導定期現場接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應充分體現在領導干部的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中,時刻關心群眾冷暖,傾聽群眾心聲,回應群眾訴求,在群眾利益面前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只有這樣,工作才不會勞而無功,事業才能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
(作者系四川省廣安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