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一方先找準指針
南志中
群眾看干部,主要通過觀察他們的做法,進而體會其態度,然后再探究其目的,最終得出評價。目的、態度和做法構成施政重要指針。
習近平總書記親赴蘭考調研,再次提出學習焦裕祿,使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加明確、具體、形象了。我個人認為,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即目的、態度和做法。
“目的”就是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作為山陰縣縣長,我反復自問,是不是真正地把全縣24萬人民裝在自己心里?是不是把山陰的事情當成了自己的事情?只要把為群眾服務的目的擺在很重要的位置,態度端正、心思純正,不愁干不出一番事業。
工作態度對事業的成敗很關鍵。總書記講“夙夜在公”,就是一種工作態度。因為我們心里裝著群眾,我們就會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工作態度;只有我們心里裝著老百姓的事,我們才會身不由己地想事、做事。
做法其實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問題,有什么樣的態度將決定采取什么樣的做法。是急功近利,還是久久為功?是沽名釣譽,還是埋頭苦干?是畏縮不前,還是迎難而上?是“一個將軍一個令”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群眾看干部,主要通過觀察干部的做法,進而體會其態度,然后再看目的,最終得出整體評價。
目的決定態度,態度決定做法,目的、態度和做法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干部為官一生施政的重要指針。而總書記再次提出學習焦裕祿,就是要像焦裕祿那樣“心中裝著全體人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目的;確立夙夜在公的工作態度;“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煉就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
(作者是山西山陰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