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釋放動力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張軍擴 侯永志 王 輝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李克強總理所作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充分體現了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對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2014年重要領域的改革任務做出了重大安排。報告中提到的改革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內涵豐富、主線清晰,不僅為今年的改革謀好了篇,而且也為今后的改革布好了局。
改革千頭萬緒、紛繁復雜,推進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的核心問題。在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我國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釋放發展潛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推動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另一方面需要處理好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都需要以改革為保障。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一關于改革的指導思想所著重強調的就是以深化改革來解決公平和效率問題:“三個解放”著重解決效率和增長的問題,“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解決的是公平和正義問題。李克強總理的報告正是圍繞著解決公平和效率問題的需要來安排改革攻堅任務的。
去年以來,圍繞以上主題,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促進了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改進,但是公平和效率的問題遠未解決。今后一個時期,還需要按照中央的既定部署,落實各項改革措施,為提高效率、增進公平奠定新的制度基礎。
2013年改革邁出重要步伐
過去的一年,中央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在提高效率方面,采取了許多改革舉措: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實施簡政放權。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348項,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二是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服務等項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三是圍繞結構調整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知識、技術創新等工程,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超過2%,推動了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促進公平方面,也采取了諸多有力的改革措施:一是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推進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制度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啟動教育扶貧工程,完善全民基本醫保體系,提高補助標準,開展大病醫療保險試點,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二是加強安全生產和市場監管,強化重特大安全事故責任追究機制,建立食品藥品統一監督管理機制,規范了市場競爭秩序。三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完善信訪和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制定修訂行政法規47件,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
提高效率、增進公平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舊的公平和效率問題尚在解決過程中,新的問題已經顯現,提高效率、增進公平依然面臨嚴重的制度性障礙,必須高度關注。
首先,制約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因素依然較多。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階段轉換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國際經濟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益突出。應對挑戰、化解矛盾關鍵在于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但效率提高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我們在觀念、體制、機制方面與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和有效監管缺位并存,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同時,中央與地方權責配置不合理,財稅、金融體制不完善,政績考核機制不健全,政府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如果不能不失時機地深化改革,并在重要領域取得新突破,就會抑制社會創新創造活力,阻礙轉方式、調結構,嚴重影響經濟效率,甚至誘發巨大的經濟社會風險,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因此,必須在制度層面上堅決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實現社會良好治理任務艱巨。我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這一階段往往是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社會分化明顯加速的時期,社會成員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日趨強烈。遺憾的是,受發展階段及多種體制機制因素制約,我國社會領域的問題卻相當突出。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拉大,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現象易發多發。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制度分割、群體待遇差距較大的問題突出。三是群眾對住房、醫療、教育、食品藥品安全等重點民生領域意見集中、反映強烈。四是涉及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環境污染等領域的群體性事件增多,社會安寧祥和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能在社會轉型期適時完善社會體制、促進社會公平,就可能導致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的災難性后果,蘇聯、東歐、利比亞及拉美國家就是前車之鑒。必須著力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把建立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區域、城鄉、社會群體收入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發展內在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按照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以深化改革促公平,充分釋放發展內在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一是以行政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改革的實踐日益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否確立、發展方式能否根本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是關鍵,簡政放權是重點。要在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創新審批管理方式,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切實增加社會投資的自主權和便利性,增強政府運作的公開透明度。要以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為目標,合理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推動政府預算科學化、規范化、透明化。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促進轉型升級、民生保障和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
二是以完善市場體系為著力點,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長階段轉換期并不僅僅意味著增長速度的下臺階,更重要地意味著增長動力結構的實質性轉變,增長必須更多地依靠市場驅動。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市場體系,矯正資源錯配和價格扭曲,釋放被抑制的增長潛力,有效調動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要簡化和規范市場準入規則,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壟斷性行業、特許經營領域創造便利條件。要繼續深化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市場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等方面取得新進展。要創新現代服務業發展機制,構建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擴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股權激勵等政策適用范圍,完善科研人才激勵機制等。
三是以強化市場監管體系為保障,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職責,既是市場秩序得以建立、市場效率得以提高的必要前提,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保障。必須在促進市場競爭的同時,加快建設現代市場監管體系,糾正市場失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建設,在簡政放權中堅持放管并重,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管理機制,實施統一市場監管。要著力完善重點領域監管機制,建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過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切實強化處罰問責力度;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治理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治理大氣污染。要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讓欺詐違約、制假售假等行為無處藏身。
四是以建立成果公平分享制度為支撐,著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的成果分享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必須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基點出發,以效率促公平,以公平保效率,大力推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要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教育事業公平發展機制,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創造城鄉平等的就業創業機會,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的問題。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改革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薪酬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縮小收入差距。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慈善事業,強化再分配的調節作用。要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構建以法治為基礎、適應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多元共同治理機制,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