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李立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深入系統地闡述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方法步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動員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奮斗。
深刻認識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的必然性
我們黨對社會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對社會建設任務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把握越來越準確、運用越來越科學。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和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會管理、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鄉社區治理和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握發展大勢,積極回應社會呼聲和群眾關切,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我國從傳統社會管理轉向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標志。
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必然要求。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切實做到社會治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社會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社會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改革社會領域體制機制、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堅持黨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張,加強黨委領導,堅持政府負責,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治理。
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中的作用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研判社會發展趨勢、編制社會發展專項規劃、制訂社會政策和統籌社會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設計、全局性事項管理等職能,發揮好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推進政社分開,放開市場準入,凡是社會能辦好的事項盡量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各級政府應完善社會治理考核機制和指標體系,確保責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明確市場主體社會責任。提倡市場主體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鼓勵市場主體承辦公益慈善事業或以多種方式參與慈善、扶貧活動。教育和引導市場主體誠實守信,杜絕假冒偽劣生產經營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明確市場主體在社區建設中的責任,探索駐社區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途徑,共建和諧社區。
增強社會自我調節功能。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增強社會自我調節、自我規范等功能。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依靠工會、共青團、婦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平等對話、協商談判、規勸疏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推進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等社會規范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規范在協調社會關系、約束個體行為、保障群眾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通過自律、他律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為符合社會共同行為準則。
深化城鄉居民自治。深入開展以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實踐,以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全面推進居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鼓勵居民參加社會組織活動,動員居民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群防群治,調解民間糾紛。支持居民協助基層政府或其派出機關、服務機構做好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待撫恤、計劃生育、文教體衛、消費維權等工作,依法保證居民對基層社會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實行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目前,我國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不足與規范管理不夠問題并存,需要改革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成立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除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決定需要前置審批的以外,可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在這四類社會組織監督管理上,民政部門依法履行登記、備案、年檢、監督、執法和組織第三方評估等職能,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和行業監管,相關部門負責財務稅收、信貸融資、社會保障、查處違法違規活動、審計等管理工作。
盡快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徹底脫鉤。目前,一些社會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傾向明顯,政社不分、管辦一體、責任不清。應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厘清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職能邊界,行政機關將適合行業協會商會行使的職能采用競爭方式轉移給行業協會商會,去除行業協會商會的行政色彩,發揮其積極作用。
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這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增強社會參與意識、激發經濟社會活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的有效方式。應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機制,及時、充分地向社會公布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內容以及對承接主體的要求和績效評價標準等信息。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主體,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立或經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社會組織,以及依法登記成立的企業和機構。制定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種類、內容和方式,并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建立健全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性評審機制,對購買服務項目數量、質量和資金使用績效等進行考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
加強和改善城鄉社區管理服務
加強和改善城鄉社區管理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內容,需要統籌協調、齊抓共管。民政部門是城鄉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的牽頭部門,要敢于負責、主動作為,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協同,在做好深化城鄉居民自治、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等工作的同時,切實加強和改善城鄉社區管理服務工作。
構建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統籌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理順社區關系,整合社區資源,著力構建為社區居民和流動人口提供公共管理服務的綜合性平臺,統一承擔人口登記、職業介紹、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文化健身、居家養老等方面的管理服務。
加強減災示范社區建設。經常進行減災宣傳教育,定期開展避災救災演練,使城鄉社區居民熟悉災害知識,掌握救災自救技能。堅持平時宣傳、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并重,推進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結合,健全部門協同、基層組織負責、居民參與的社區減災體制機制,提高城鄉社區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發揮社區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作用。在城鄉社區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探索化解社區矛盾、維護社區安定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機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社區、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立足心理干預開展志愿服務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支持和發展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發揮專業社會工作人員作用,開展專項社會關愛行動,對殘疾流浪兒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者、吸毒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進行專業心理疏導和矯治,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作者為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