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信力防止話語權失衡
王 鋒
網絡世界表面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由于參與者自身的路徑依賴,一開始就不可能是完全平等、完全自由的,注定有差異性。參與各方話語權的嚴重失衡,是網絡謠言不斷放大的關鍵所在。
網絡謠言是一種特殊的謊言。在網絡這個特殊環境中,通過編造、修飾和拼接碎片信息,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網絡謠言往往是一種惡意的謊言,它借助現代通信技術,不僅傳播方式更快,影響范圍更廣,而且可以更隱蔽地欺騙網友感情。在現實中,雖然也有無意為之的誤會,但許多網絡謠言都是故意為之,沖撞著社會成員的道德底線。
謠言在網絡上傳播的時候,為何人們不質疑其真實性,在某種情況下還把它們當做權威的信源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社會轉型期公共空間發育的不成熟性。這里既有特殊的因素,也有網絡世界共性的原因。特殊是指當前的社會文化中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缺少公共空間的意識,缺失公共空間的維護。共性則是指網絡這個看似自由的平臺背后,恰恰蘊含著虛擬世界中各個參與者、行動者的不平等性。
哈貝馬斯曾把公共空間中的行動者分為兩類,“一種是從公眾中間涌現出來的組織松散的行動者,一種是站在公眾面前的、從一開始就擁有組織權力、資源和威脅潛力的行動者”。所以,即便網絡世界表面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由于參與者自身的路徑依賴,使得公共空間的行動者一開始就不可能是完全平等、完全自由的,注定是有差異性的。這意味著,網絡世界的參與各方存在著話語權上的不平等,甚至會出現話語霸權。以此來分析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始作俑者與積極傳播者的面目就看得更為清晰——當其刻意制造某種謠言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利用自己在技術或資源上的優勢,讓網絡世界的被動接受者不知不覺陷入其中。
從去年披露的幾起網絡謠言案來看,“秦火火”、“立二拆四”之流,除了始作俑者自己赤膊上陣之外,背后都少不了專業網絡技術公司助推。換句話說,在這樣一個“專業推手”之下,普通網民很難分辨清楚信息的真偽。在這里,參與各方的話語權是嚴重失衡的,這是網絡謠言在人為操縱下不斷放大的關鍵所在。而第三方的失語,則加劇了話語權的失衡。當普通網民依據自身經驗難以辨明真偽之際,作為第三方的政府部門就應及時出面,準確發布權威信息,幫助澄清相關情況,這是對話語權失衡的事后彌補。倘若監管不力在前、集體失語在后,第三方本身的權威性就會受到質疑,致使受挫的公信力雪上加霜,長此以往便會陷入惡性循環。
網絡時代,一切人都是在場者,一切人都是參與者與行動者。均衡網絡空間的話語權,離不開公共空間的健康發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網友逐漸自發地建立網絡社會的行為準則。在一個公共空間相對成熟的社會里,民眾的理性趨向、話語權利都會相對平衡,謠言的傳播也會相對較弱。因此,應該建設好網絡空間的傳播環境,一手扶持公共空間的發育,一手管控謠言傳播的渠道,針對信息傳播中的不對稱性,建立信息公開發布的機制,最終以提高公信力的方式保障話語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