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理念
郝立新
實現國家富強是社會主義重要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現實和實踐發展的直接反映,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聯系的價值取向,是關涉社會主義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價值判斷。富強之所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正在于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社會主義國家及其公民利益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物質基礎。
實現國家富強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富強的基本含義是,國家通過發展生產力,創造和積累物質財富,提升物質文明程度,達到民富國強。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是人們歷史活動的前提和主要動因,實現人的物質利益、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認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既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要條件,又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為消除舊式分工和克服人的片面發展創造物質條件,才有可能為最終消除剝削和三大差別提供社會條件。這說明,富強作為一種價值觀,不僅反映了一定社會主體的需要,而且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實現國家富強反映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愿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國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大廈的,還屬于發展中國家,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當代中國必須解決好兩大難題: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必須發展,分好蛋糕也需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這已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長期貧窮也搞不好社會主義。沒有發展,人民不答應;國家不富強,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新黨章規定,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的奮斗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些表述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體現了我們黨的意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首先是實現國家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我們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進程中,實現富強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標。
全面理解社會主義富強理念
實現富強的主體是人民,實現富強的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幸福。倡導富強,實質上就是倡導民富國強。人民是實現國家富強的主體力量,也是國家富強的受益者。實現人民幸福是社會主義最高價值原則,增進人民福祉是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幸福是多方面的,不僅僅限于富裕,但一定程度的物質豐裕是國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國家是人們生存于其中的最重要社會形式,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互為條件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們通常說“國”與“家”不可分,就是基于這個道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國家的貧弱會給人民帶來困苦或災難,而國家的富強是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建設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內容的中國夢,集中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強烈愿望和美好追求,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國家富強之于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實現富強的要義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綜合國力的強盛。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不同于以往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不是追求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努力實現大多數人的富裕。社會主義不僅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做大社會物質財富這一蛋糕;而且謀求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最大限度地實現和增進全體人民的幸福。對國家富強也應做全面理解。“富”與“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富”并不等于“強”,物質上的富裕、GDP的高指標并不一定意味著國力的強大。國家實力取決于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發展,取決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等諸多因素,既體現在硬實力方面,也體現在軟實力方面。因此,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發揮作用。
社會主義的富強觀借鑒并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富強觀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富強觀。我國古代曾出現過重視或者輕視經濟發展的觀念。《禮記》提出過“小康”的社會理想,反映了我國古人對富足、殷實生活的向往;《史記》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等觀念,表達了我國古人關于經濟發展對道德發展影響的認識;《論語》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既表達了重視公平分配的思想,也流露出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對財富創造和經濟發展的忽視。這些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通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不斷開拓市場,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創造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物質文明。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重視對致富之道的研究,歷史上先后出現過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等,提出了一些反映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思想。但是,資本主義制度決定了資本主義的財富觀從根本上反映了少數人或資本家發財致富的欲望和手段,反映了剩余價值規律支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主張富國強兵,其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圍內擴張勢力甚至發動侵略戰爭。社會主義價值觀區別于傳統價值觀和資本主義價值觀之處,一方面在于吸收了傳統思想和西方價值觀中重視發展經濟的積極因素和有價值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于摒棄了阻礙社會進步和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錯誤觀念。社會主義的富強觀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基礎之上的,強調富強的人民性和公平性。同時,社會主義倡導國家富強是同倡導民主、文明、和諧等價值內容相結合的,是與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的,這就保證了國家富強具有服務于社會進步、人的發展和世界和平的正確價值導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理念的原則和途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理念,需要做到幾個結合。
把富強理念的培育同國家、社會、群體和個人等層面的價值訴求結合起來。雖然富強主要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但它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體現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乃至公民個人的觀念中,這就需要把實現國家富強的理念轉化為社會和人民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追求。富強不僅與國家層面的其他價值目標有直接聯系,而且與社會層面的若干價值取向和公民層面的若干價值標準有密切聯系。不能孤立地理解富強,而要把它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聯系中來把握。
把富強理念教育同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教育結合起來。愛國就是要努力實現富國強國的目標,中國夢蘊含著富國夢、強國夢。應教育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立志為國家富強作貢獻,為國家富強而自豪。提倡把個人的奮斗與國家富強結合起來,培養公民形成國家富強、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把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同制度保障結合起來。踐行富強的價值觀,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或觀念上,還必須體現在一定的發展規劃和保障制度當中,具體化為一定的戰略設計、行動方案和制度安排。價值理念必須滲透于一定制度或轉化為制度化的東西,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把實現國家富強同科學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不能僅依靠經濟活動或經濟發展,還必須借助或落實到全方位的社會實踐。實現國家富強,需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等諸多方面形成合力。
把實現國家富強同人們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各行各業的職工特別是廣大青年應自覺把個人奮斗和國家發展聯系起來,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努力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為增進人民幸福和促進國家強盛作出貢獻。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倡導國家富強,積極培育和踐行這一價值觀,絕非片面推崇或盲目崇拜財富和強勢。我國日益發展和強大,遭致國外一些人的猜疑甚至妖魔化。我們應加強對外宣傳,理直氣壯地向世界闡釋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并在國際上積極樹立文明、富強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