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不能自娛自樂
劉云夏
眼下,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處于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的關鍵環節,是否以真改、實改、快改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社會關注,百姓期待。
整改過程中,不少單位下了狠心、使了狠勁,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也收獲了信任和掌聲。然而,也有的單位整改措施一大堆,但屬自說自話、自彈自唱,群眾不知曉;有的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避而不談,卻把功夫花在所謂長效機制上;還有的得意于總結:這次如何紅臉、怎樣流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看來,要使整改見實效,不能自娛自樂,還得敞開大門,不僅把群眾請進來,更把群眾的作用發揮出來。
幾個月來的生動實踐是最好的見證。避免“松、軟、拖”,群眾是動力,只有把整改的任務書、時間表交給群眾,與群眾互動,整改才有活力;整改是否“準、狠、韌”,群眾是裁判,只有始終問計、問效于民,讓群眾滿意,整改才有意義。
一定意義上講,整改就是“革自己的命”。這既需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也少不了群眾參與、群眾監督的機制;既需要有破解老大難的勇氣,又必須拿出啃下硬骨頭的韌勁;既需要一樁一樁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呼喚一件一件地建章立制……整改過程,應有幾番“對簿公堂”,幾上幾下面對群眾,群眾不滿意,上級不松口,活動不罷休,如此才能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善作善成、善始善終。
(來源:2013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