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地處成渝中心,幅員1734平方公里,人口132萬,是四川省農產品主體功能區,擁有“中國血橙之鄉、中國黑豬之鄉、中國鯰魚之鄉”三塊“國字號”金字招牌。長期以來,資中縣圍繞“農”字做文章,做優做強“一只果、一頭豬、一條魚、一筐菜”四大主導產業,2020年,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86.03億元。近年來,作為農業大縣的資中縣聚焦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依托資中縣農村村政學院,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開辦鄉村振興學院,真正實現“田間地頭建學院、產業鏈上講振興”,為推動資中縣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強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一、開題:“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三大需求”亟需基層一線新突破
(一)鄉村振興亟需人才培養的“搖籃”。“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資中縣是外出務工大縣,常年有40萬人在外務工,回引外出人才、培養在家能人是我們振興鄉村的關鍵。2020年,資中縣成功回引1160名農民工返鄉創辦專合社、家庭農場等,但這一批人因常年外出務工,既無鄉村經驗也無農業技術,導致在振興一線常走彎路,常吃苦頭。同時,資中縣自2017年起用三年時間培養了23.19萬名“農村家庭能人”,其中在家能人多為傳統農民,雖常年務農,但思路不寬、技術不優,已不適應新形勢、新農村的發展需求。為強化人才培養,助推人才振興,資中縣鄉村振興學院應勢而生。
(二)資中發展亟需破解瓶頸的“妙招”。2019年1月,資中縣委十四屆十次全會提出“建設鄉村振興先行區”,為實現這一目標,資中縣做了諸多探索。但推進中,有想法、善管理、有技術的本土能人作用發揮不充分,人才未以點帶面形成“聚變效應”,經驗未推廣運用形成“裂變效應”,造成基層治理思路不清、集體經濟成效不佳、產業發展規模不大,嚴重制約了鄉村發展。為解決基層難題,破解發展瓶頸,資中縣鄉村振興學院應需而生。
(三)地域品牌亟需打響擦亮的“名片”。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科技部農村中心“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布局全國的首個試點園區;銀山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鄉鎮,是“三園互動”的重要節點;銀山鎮平安寨社區是資中縣新農村建設的縮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該區域內資源、項目、人才、科研高度聚集,既是資中縣鄉村振興的樣板區,也是可供學習借鑒的“實踐田”。為發揮地域優勢,打造地域品牌,資中縣鄉村振興學院應運而生。
二、破題:“凝心聚力、共建共管”——“三級聯動”凝聚管理運營新合力
(一)縣委主導強統籌。學院由縣委組建成立,縣委組織部牽頭負責,整合縣農業農村局、縣民政局、縣委黨校等鄉村振興成員單位職能,用活鄉村振興項目、資源、資金,構建縣委主導,相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管理體系。
(二)鎮村管理抓落實。銀山鎮黨委作為屬地黨委,精細化落實學院基礎設施、后勤保障等,指導學院有序運行;平安寨社區黨支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引導黨員群眾積極配合,整合平安寨新農村綜合體資源,為鄉村振興學院落實保障。
(三)集體參與激活力。學院實行“黨支部+合作社”運營管理模式,由平安寨社區黨支部牽頭,采取集體經濟籌資創建銀山鎮平安寨美麗新村聯合社,下設培訓公司、后勤公司、鄉村旅游公司,負責教學管理、后勤服務、旅游推廣等,用市場化的運作、品牌化的塑造建設集縣鎮村和村民資源為一體的、融入老百姓的學院。
三、解題:“因地制宜、整合資源”——“三面發力”搭建人才培養新高地
(一)優中選優,組建“三個一批”師資隊伍。采用“外聘+簽約+推薦”方式,構建“類別豐富、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一是在省委黨校、市委黨校、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外聘“知名專家”38名,其中包括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文大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系教授周毅以及四川省農科院果樹研究院果樹專家、調研員陳克玲等。二是在省市縣相關部門領導干部、業務骨干中簽約“流動講師”32名,其中包括內江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余崇威、資中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順明、羅泉鎮人民政府文化站站長肖映貴等。三是在優秀村干部、產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中推薦“鄉賢能人”30名,其中包括雙龍鎮三柏村黨委書記肖文華、銀山鎮農業園區黨委書記鄭桂華以及羅泉鎮龍燈村黨總支書記羅勇等。
(二)科學設定,設置“1+5+N”課程體系。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個性課程”,構建兼具科學性、引領性、實用性的課程體系。一是“1”即黨性教育“必修課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精神以及黨章黨史、黨規黨紀等內容作為必學內容,把學院建成踐行“兩個維護”的課堂。二是“5”即“五彩課堂”,圍繞鄉村振興五大主題,開設產業振興“金色課堂”、人才振興“藍色課堂”、文化振興“橙色課堂”、生態振興“綠色課堂”、組織振興“紅色課堂”,把學院建成探討振興理論的新平臺。三是“N”即“拓展課堂”,根據培訓主體需求,開設軍事訓練、團隊協作、農耕體驗等,滿足培訓對象個性化需求。
(三)點面結合,培塑“多彩”教學基地。突出“學院+基地”,建設“縣域特色、同盟院校、科研院所和網絡資源”四大類教學基地,構建點上出彩、面上開花的現場教學格局。一是按照有突出的教學主題、有科學的觀摩路線、有精干的服務隊伍、有豐富的典型案例“四有標準”,建設“黨性教育基地、產業發展實訓基地、基層治理示范村(社區)、特色職業技術夜校”四類縣域特色教學點38個,真正實現把學院建在鄉野之中,把課堂開在田間地頭。二是在全國范圍內尋求和資中縣鄉村振興學院性質相同、目標一致、培訓內容契合的院校進行合作,共創課程體系、共享師資資源、共建教學基地、共育各類人才,形成雙向培養、互動交流的同盟戰線,目前,已與寶山村莊發展學院以及貴州省六盤水市普古娘娘山三變培訓機構簽訂聯合辦學框架協議。三是與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所交流合作,讓學院成為科研院所的實踐研發基地,科研院所成為學院的第三課堂,真正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技術研發與技術運用深度融合。目前,已與匡廷云院士工作站、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達成了合作協議。四是整合學習強國、共產黨員網、天府先鋒、甜城先鋒、有聲黨建等網絡在線資源,開展遠程教學。
四、成效:“平戰結合、農旅融合”——“四大成果”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一)有效破解鄉村振興基層干部“人才荒”。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農村家庭能人培養、大學生進農村、優秀農民工回引是儲備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載體,學院通過專業化課程設置,為基層干部人才提供政策引導、補缺提能的新平臺。學院于2019年7月28日揭牌開班以來,已承辦寧南縣人才工作暨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辦、瀘州市農業科技學校實踐班、內江市基層黨員骨干暨優秀農村家庭能人重點培訓班等38期班次、4300余人次集中培訓,為鄉村振興培養了一批批“領頭雁”和“主力軍”。
(二)全面凝聚鄉村振興持續發展“動力源”。學院與平安寨社區、銀山鎮、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間形成了“雙向驅動”格局,學院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鏈”,產業基地為學院提供“實踐田”,真正實現了雙向互動、良性循環,有力助推資中縣鄉村振興蹄疾步穩、加快發展。在學院的助力下,2020年,平安寨社區集體經濟增收16萬元;銀山鎮成功探索出“飛地抱團”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鎮集體經濟增收達96萬元;資中縣以銀山鎮為示范點,帶動全縣52個村集體經濟破殼削弱,51個村集體經濟增收達10萬元以上。同時,在學院的引領下,2020年資中縣實現對5.82萬名“農村家庭能人”再培訓,其中440名優秀人才被新選舉成為村(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為基層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動力。
(三)成功搭建鄉村振興成果展示“新窗口”。學院采取“平戰”運作模式,“戰”即有培訓任務時,面向學員做好服務、搞好教學;“平”即沒有培訓任務時,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以學院為輻射源,點燃血橙主題公園、玫瑰園等鄉村旅游景點,全面展示資中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成果。2020年,學院先后承接團中央、省委組織部、遂寧市蓬溪縣委組織部、崇州市農村黨員教育學院等單位前來考察調研9次,真正成為了展示振興成果的新窗口、新名片。同時,在學院輻射帶動下,平安寨社區實現旅游收入達120萬元;距離學院2公里的四川光輝好口碑責任有限公司利用血橙主題公園吸引游客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0萬元;銀山鎮吸引游客8.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0萬元,真正讓銀山鎮成為了“既是青山、又是金山”的新鄉村。
(四)助力打通融入成渝地區雙圈“突破口”。學院注重融入成渝抓人才、建基地、尋資源,通過“區域聯動、聯合辦學”模式,成功找準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2020年,學院與崇州農村黨員教育學院簽訂聯合辦學框架協議,實現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資中縣委組織部與蓬溪縣委組織部成功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組織工作協同發展共建合作協議書》,實現組織工作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