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市將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政治任務,突出健全治理體系、選育人才隊伍、夯實基礎保障,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高站位健機制。穩妥推進后續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基層導向、利民導向,以鎮情、村情為基礎,妥善做好債權債務移交、土地確權等事宜。嚴守“四大原則”、突出“四大重點”,平穩調減村(居)民小組18個,全面實現面積調寬、布局調優、治理調強。優化鄉鎮內設機構。進一步整合、細化鄉鎮內設機構,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依法賦予街道空間規劃、決策參與等權利,探索“街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推動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服務)”“一支隊伍管執法”。構建便民服務體系。優化便民服務平臺并向村組延伸,構建“三級代辦網絡”,設置160個民事代辦點,解決村級建制調整后群眾辦事不便、服務不暢等問題。在主城區社區試點探索延遲一小時下班,周末正常提供飲水、閱覽、充電等服務,群眾普遍反映較好。
嚴要求建隊伍。著眼需要優中選優。根據發展定位、群眾訴求和鄉村振興需要,對107個村(社區)逐一把脈開方,優選敢戰能勝的兩委班子。打破村干部“就地取材”慣性思維,鼓勵支持1名村干部跨村任職,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鋪路站臺。著力提升干部素質。實施“素質提升工程”,投入44萬元選派78名村干部、后備干部提升大專學歷。優選20余名村(社區)干部到成都等地跟班學習3個月以上,開闊眼界、提升能力。創新機制定向助力。以“兩委”換屆為契機,建立常態縣級領導聯系鎮、縣級部門包村制度,定期聽取鄉鎮工作匯報、開展專項走訪調研,協調解決鄉鎮資金、項目、發展等問題。選派9名優秀干部擔任集體經濟扶持村、鄉村治理現代化試點村第一書記,發揮干部的個人和職能部門優勢助力打造中心村、重點村、特色村。
實舉措強保障。厚植黨的執政基礎。推動符合條件的70個村(社區)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黨委,全面提升農村黨組織政治引領能力,解決“小馬拉大車”問題。指導成立紅白理事會等社會組織4個、新創辦農村經濟合作社、合作公司17個,農村黨組織引領促進鄉村治理成效初顯。深化“磐石工程”內涵。充分尊重群眾意見,試點推進8個社區黨群服務活動中心親民化改造,達到資源整合、功能疊加、一室多用。盤活國有門市,擬在主城區新建5個“紅色驛站”,宣傳黨的政策、傳播黨的聲音,為群眾提供充電、飲水、小憩等溫馨服務,延伸社區服務觸角,現已完成前期調研和選址工作。加大干部待遇保障。完善“基本報酬+績效報酬+集體經濟創收獎勵”保障機制,村黨組織書記月報酬全面達到3000元/月,績效報酬最高達8000元/年;率先開展社區干部職業化試點,全面落實“五險一金”,讓社區干部崗位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