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隔村委會遠了,以后去辦個啥事不方便。”
“要是村衛生站搬走,老人看病可咋辦?”
今年來,在鄉村區劃建制調整改革中,通江縣對164個人口較少、基礎薄弱、空心嚴重的村進行了“物理合并”,然而,在這些涉改村中,一部分居住相對偏遠、經濟條件較差的老百姓因村委會陣地的改變、村集體人口數量的增加,開始擔心起公共服務的問題。
為此,通江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城鄉基層治理為抓手,強化黨建引領,創新服務載體,在164個涉改村建立臨時黨組織,設置418個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選聘430多名專兼職代辦員,先后為村民提供代辦服務3200余人次,著力解決涉改村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如今,村民們的這些“小問題”已經不再是個事兒。
組建“臨時黨組織” 擎好過渡“交接棒”
“當好扶貧政策明白人”“關愛獨居老人如親人”“普及青花椒種植技術”……繼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唱歌鎮唱歌郎村以黨員“一句話”承諾活動為載體,將全村在職、無職或駐村的黨員分別安置在政策宣講、志愿服務、科技普及等不同的崗位上,不斷深化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
唱歌鎮唱歌郎村是由原后溪溝、石板溪、麻壩坪、方山坪四個村合并而成,幅員25平方公里,現有3100多人,其中黨員109人。為確保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工作平穩、高效過渡,唱歌鎮黨委成立了唱歌郎臨時總支部委員會,下設四個黨支部,由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副鎮長楊曉武擔任臨時黨總支部書記。
“如果后續服務跟不上,村級治理不提升,改革就不算真正到位。”楊曉武說,“改革是不是真正成功,還要看村社的發展、治理、服務是不是更好了,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是不是增強了。”
為此,唱歌朗村除了進一步健全村小學、村衛生站等公共配套服務以外,還在村委會陣地建起了生活代購、物流快遞、農資電商、小額信貸、康養旅游、公益管護“六大服務站”,并建立黨員“一對一”聯系代辦點服務制度,全天候為廣大村民或旅居人員提供相應服務。同時,依托“星級文明戶”評定、“道德銀行”積分等活動載體,先后評選出10多戶“五星”文明戶,有效激發了村民自治活力。
“雖然我們是臨時黨支部,但我們的黨心不臨時,工作不含糊。”唱歌朗村第三支部書記靳中洪表示,在支部換屆前,只要自己在職一天,就會盡最大的努力,把聯系服務群眾的事情辦好。
“發展不發展,支部是關鍵。”楊曉武介紹,每年夏天,唱歌郎村石林養生苑集滿了來自成都、西安、重慶、達州、南充等省內外避暑的“候鳥式”旅居人群達3000多人,接下來,村委班子將借此次改革,全面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鄉村民宿旅游、生態農業,全面釋放改革紅利。
選好“紅色代辦員” 便民服務有保障
“以前到鎮上繳醫保要耽擱大半天,現在村口的便民店就有專人代辦了。”近日,在興隆鎮翰林村漁池嶺便民服務點,村民郭安榮很是高興。
興隆鎮翰林村由原漁池、紫荊、瑪瑙三個村合并,轄13個村民小組1404戶4500余人,其中,距新村委陣地最遠的住戶有20多公里。因為距離問題,很多村民抱怨,“村委會搬走了,沒以前方便了。”
民之所愿,政之所為。為實現該村便民服務“零距離”,興隆鎮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除村委陣地以外,分別在漁池嶺、楊家灣、常熟壩聚居點設了三個“便民代辦點”。
“代辦點主要為轄區內距離中心場鎮較遠村社、6戶以上聚居點、獨居老人戶、行動不便戶等提供‘快遞式’代辦服務。”興隆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王可江說,“村級代辦服務項目涉及微信代繳醫保(養老保險)、殘疾證申報辦理、大病醫療救助申報、推送農民工就業信息等17項。”
此外,在代辦員配備上,除了發動聚居點黨員積極參與以外,興隆鎮還通過申報公益崗位、兼職兼薪等方式聘用貧困戶,為每個村配齊便民服務代辦員,村民便根據自己意愿,將辦理事項委托給代辦員辦理。
“我們村到鎮便民服務中心有10公里,基本上我每天騎電動車得跑兩趟,替村民辦理有關事項。”50多歲的老黨員李先龍原本是常熟壩聚居點的一名村醫,如今,在村“兩委”的推舉下,又被聘為便民服務村級代辦員,對于這份替村民“跑腿”的工作,他很是盡心。
興隆黨委副書記田豐介紹,半年多來,興隆鎮全鎮17個村級代辦點已先后為村民代辦政務服務、快遞接送、農產品外銷等各類事項180多項,確保了鄉村區劃建制調整改革并村不撤隊、服務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