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風險研判化解穩妥推進村(社區)“兩委”換屆
——關于廣安市廣安區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的調研報告
11月12日,省委召開全省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宣告新一輪村級“兩委”集中換屆正式啟動,這是基層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廣安區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組建專題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集中座談、個別談話等方式開展換屆工作專項調研,重點結合這次換屆面臨的特殊形勢和背景,分析研判存在的風險隱患,提出意見建議。
一、基本情況
廣安區現有鄉鎮(街道)21個,行政村219個,社區55個,較村級建制調整前減少268個,減少比例52.96%。村(居)民小組2381個,較合并前減少1859個,減少比例43.8%。村(社區)常職干部1261名,較村級建制調整前減少412名;平均年齡48.8歲,35歲以下占比11.42%,55歲以上占比23.55%;高中以上學歷占比67.01%。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分別為村91.3%、社區41.82%。
二、換屆中存在的風險隱患
這次換屆面臨脫貧攻堅勝利在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全面展開、村級建制調整剛剛完成等新形勢,同時也有實行村“兩委”五年任期制、全面推行“一肩挑”等多種新要求,涉及利益關系復雜,不可控風險因素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換屆前期準備不充分,容易導致人員選不好、班子配不強,離職干部和群眾都有意見。一是離職干部“斷供”后心理有落差。根據前期統計,全區在村級建制調整中有412名村干部離職,但仍保留過渡期經濟待遇,換屆后這些人員經濟上即將“斷供”,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不愿下,在換屆選舉中使絆子、出難題。二是“人合心未合”現象仍然存在。少數村合并后,干部群眾仍然只顧原村利益,導致村上資產、項目分配不均,幾方互不認可,選舉時可能出現選票不集中的現象。三是高質量干部儲備不足。全區村干部中,優秀農民工、致富帶頭人僅占21.4%,45歲以下干部僅占31.6%、大專學歷以上文化僅占10.3%,不能適應未來鄉村振興工作需要。同時,村干部崗位吸引力仍然不足,全區在外的460余名后備干部僅有16%有回鄉發展意愿。
第二,選舉過程中細節把控不精準,容易導致選舉組織不到位、流程不規范,引發輿情和信訪。一是干部思想麻痹大意。部分基層領導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自認為多次參與換屆工作,習慣用“老辦法”開展選舉;部分新任職同志工作不熟、把握不住重點,容易導致工作出現偏差。二是全面宣傳動員不充分。鄉鎮(街道)對選舉政策、法規條例的宣傳面不夠寬,沒有達到“人人皆知”,反面案例警示開展不到位,容易導致部分黨員群眾無視法紀,產生拉幫結派、吃請拉票、徇私舞弊等行為。三是疫情防控增加了組織選舉難度。選舉前后正值春節,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選舉時黨員群眾集聚,如若疏忽導致新冠攜帶者參加集中換屆會議,就可能造成聚集性疫情擴散。四是網絡輿情增長較多。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華社、個個都是電視臺”,極少數人可能由于個人訴求未解決,上傳選舉相關視頻、音頻,斷章取義引起歧義,炒熱負面網絡輿情,擾亂正常選舉。
第三,換屆選舉后配套措施跟不上,容易導致新班子日常管理、履職效果差,無法適應鄉村振興新要求。一是日常管理跟不上。目前全區對村級組織和村干部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對村干部實行“放養”管理,村干部沒有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村(居)工作當中,履職效果不佳,群眾經常反映“辦事找不到人”,這種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未來鄉村振興工作需要。二是能力提升跟不上。新老班子完成交替后,由于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培養機制不健全和培訓不及時,可能導致部分干部進入角色較慢,無法高效開展工作。三是激勵機制跟不上。換屆后,村干部待遇雖然有較大幅度提升,但晉升渠道仍舊狹窄,發展平臺始終不高,評先評優手段單一,導致個別干部覺得“搞起沒有前途”,主動履職意識較差。
三、對策和建議
第一,換屆前期準備是基礎,應當全面排查化解風險,注重選好帶頭人。一是堅決壓緊壓實鄉鎮黨委主體責任。將換屆工作作為當前鄉鎮(街道)頭等大事來抓,實行區級領導包鄉鎮(街道)、鄉鎮(街道)領導包村(社區)責任制。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通盤考慮、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各司其職、分工合作,鄉鎮所有干部全程參與、主動融入,全面做好業務培訓、離任審計、資產清理、法規法紀宣傳、反面警示教育等工作。二是全覆蓋開展一對一談心談話。鄉鎮黨委主要負責人親自與即將離職的村(社區)干部和心里有“疙瘩”的重點人員談話,了解真實想法、收集合理訴求、宣傳法律法規、提出紀律要求,引導其支持換屆工作;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對其余村組干部全覆蓋談心談話,務必做通思想工作,消除不利因素。三是“一村一策”制定風險化解方案。政法部門和鄉鎮(街道)要全覆蓋開展走訪調研,排查風險隱患,綜合分析研判,摸清重點人員,按一般、重點、難點對各村進行分類,“一村一策”針對性制定工作預案。對離職干部逐一制定安置方案,通過轉任其他常職干部、進行自主創業、解決公益性崗位、擔任村(居)民小組長、申請困難補助等多種方式,對其合理安置,確保不漏一人。四是全力選準選好帶頭人。鄉鎮(街道)要通過走訪群眾、民主測評等方式,掌握干部真實表現,按照正反清單要求,合理確定候選人;積極聯系駐外黨支部,推薦優秀農民工回村參選;堅決推行“一肩挑”,但不搞一刀切,對優秀人才適當放寬條件;嚴格執行組織考察、區級聯審程序,全方位、立體化考察候選人的德能勤績廉,堅決杜絕“說情打招呼”。
第二,換屆選舉中有效把控是關鍵,應當嚴格執行程序、做好各種預案,確保選舉有序實施。一是時間管控務必靈活。按照省市要求,細化選舉工作流程,通盤考慮黨組織、村(居)委換屆時間,避免春節前后召開選舉大會,減少集中返鄉潮給選舉工作帶來的不可控因素。改變以往“畢其功于一天”做法,結合前期分析研判結果,集中有效力量,按照“先易后難”原則,在2-3天內壓茬分批進行選舉。二是現場管控務必嚴實。全區統一制定選舉現場工作指南,駐片領導、駐村(社區)干部必須到選舉現場指導,公安力量全程參與重難點村(社區)現場選舉,形成有效震懾,共同抓好填寫選票、票箱保護、唱票計票等關鍵環節,確保選舉現場穩定,同時靈活方式錄音攝像留證。三是特殊情況處置務必堅決。組織、紀檢、宣傳、公安、信訪等相關部門進一步健全聯動工作機制,對涉及換屆選舉的信訪反映快查快結,對網絡負面輿情迅速有效回應,對拉票賄選、破壞選舉現場的人員果斷快速處置。四是疫情防控務必細致。全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選舉期間疫情防控專項工作方案,指導鄉鎮(街道)合理制定疫情防控預案,做好選舉現場疫情防控。對高風險地區返鄉人員嚴格按規定進行檢測和隔離,同時通過視頻參會、電話參會、委托選舉等方式保障隔離人員參選權利。
第三,換屆后班子有效履職是根本,應當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促進班子平穩運行。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修訂完善村(社區)干部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村干部“輪流坐班值班+遍訪群訪”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社區干部“錯峰上班+周末輪班+全崗通”工作機制,方便群眾辦事。制定出臺村級組織和村(社區)干部管理考核辦法,堅持日常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激勵干部干在實處、做在平常。二是全面提升能力。建立結對提升機制,對新任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明確鄉鎮副職領導結對,其余新任職干部明確駐村干部結對,幫助其迅速適應角色轉變、提高工作質效。每季度開展村(社區)干部全覆蓋培訓,針對性培訓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征地拆遷、信訪維穩、黨紀法規等方面內容,全面提升村(社區)干部能力。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考慮財政實際,建議全市統一標準,按照省上最低要求,審慎提高常職干部基本待遇,建立將工作年限、實績與待遇掛鉤的定期增長機制,探索按比例補助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適當提高離職干部待遇。鼓勵村(社區)干部領辦集體經濟,加大合理取酬力度,倡導由“無職委員”合法兼任村(居)民小組長。出臺統一的選拔任用標準,每年拿出一定名額,選拔優秀村(社區)干部考錄鄉鎮(街道)公務員、事業干部和進入鄉鎮(街道)班子,拓寬村(社區)干部上升渠道。每年區委召開一次村級組織工作會議,表揚獎勵上一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提升村(社區)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廣安區委組織部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