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區大力實施安置房小區“幸福奔康”工程,針對居民來源復雜、人戶分離比例高、設施配套落后、管理乏力等問題,按照“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職責定位,全心全力投入、共建共治共管,讓安置小區居民“來之即安之”。
讓“安置式”成過去時
織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黨組織體系,全域實施“紅芯”工程,在23個安置房小區成立黨支部,根據非戶籍居民占比吸納15名非戶籍流動黨員及物業服務企業中8名黨員任小區支部委員,小區“紅芯”全域覆蓋。織牢社區黨委、小區支部組織體系,23名社區“兩委”委員、小區支部委員、網格員通過法定程序選任小區業委會主任或成員,共同參與業委會共商共管共治。住建部門指導物管企業成立物業協會,并成立黨支部1個,全面完善“金廣安·紅物業”管理體系。實施去“安置”化,對10個安置房小區依規命名為“美好家園”“幸福花園”等,消除因特別稱謂“安置房”“拆遷村”在社會中的低、散、亂、差等不良印象。全力完善基礎設施,全區投入2300余萬元安裝可視門禁系統72套、充電樁80余套、消防管線22km、路燈300余盞、監控75套、施劃停車位2000個,基礎設施日新月異,治理方式由傳統向智慧邁進。
讓“服務式”成現在時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將居民個體亂搭亂建、亂停亂放、亂挖亂采、秸稈焚燒、亂排污染等適用簡易程序、需急準快緊急制止處理的12項行政執法權下放至街道,變行政執法為行政服務,確保街道高效管理。將低保審批、勞動保障等8項權力下放至街道,讓群眾就近就便享受民生服務。引進物業管理服務,針對管理粗放、人員缺少、夜管缺位等問題,自籌資金1000余萬元,招標采購6家三級資質物業服務企業進駐,配備管理人員210余人,做到全域、全時、全程管理。深化居民自治服務,10個小區支部組織黨員及法律志愿者在小區開展知識講座20余場次全域宣傳《民法典》,將《民法典》、紅白喜事、鄰里守望、環境整治、黃賭毒懲處等新時代法規風尚寫入《居民公約》,深化居民對業主權利義務的認識,對政策、民事、刑事關系的辨識,對解決小區問題主體、路徑、方法的認識,全面提高小區居民參選業委會、管理監督、矛盾糾紛化解參與率,全力提升居民自治法治服務意識。
讓“共治式”成將來時
完善社區大黨委共治體系,深化9個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持續開展“共駐共建”活動,26個共建單位黨組織到社區“雙報到”共建,120余個駐社區單位“雙聯”共建,定期開展共駐共建共治活動180余次,協調解決200萬元整治道路、停車場、路燈等公共基礎設施問題。完善部門、街道、居民三方共治體系。建立健全安置小區共規共建共商和評議評價機制,由規建部門邀請街道、居民及“兩代表一委員”等參加規委會,收集有關小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設施配備、入住管理等意見30余條,全過程參與房屋主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質量監督,在建設中、驗收時、入住后對房屋質量、設施建設、設備配置等方面開展評價,納入全區“吾愛家園·和美小區”評選,創建治理示范小區7個。完善“三社聯動”共治體系,成立“柯德平黨員志愿服務隊”3家、志愿者協會等社會服務組織5家,法律援助、就業輔導、應急救援等服務隊10家,社會公益組織在全區23個安置房小區全覆蓋設站駐點,常態化開展黨紀黨規、法律政策宣傳50余場次,幫助困難黨員、留守兒童、罹患孤寡500余人次,全年累計開展惠民文藝演出30余場次。舉辦社區“家風大講堂”20余場次,評選“最美家庭”50個、“孝老愛親”戶50個,倡導戶戶有孝心、愛親人,形成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的新風尚。將“雙竹連響之鄉、美麗公園城市、西部輕工城、康養旅游勝地”編入歌舞節目,吸引上萬名居民參與,在安置小區廣泛展演唱響,以城市精神涵養小區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