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珙縣聚焦城市基層治理中存在的統籌不夠、參與有限、形式單一等問題,持續深化紅色隊伍、紅色機制、紅色工程、紅色陣地建設,以“紅色領航”助推城市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一、建強“紅色隊伍”,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全面調動網格員、志愿者和社區專職工作者人員力量,充實城市基層治理力量。一是優化網格隊伍。以社區建制調整改革為契機,以人口戶數為主要依據,將14個城鎮社區劃分為148個網格,實行網格與居民小區完全重合,由居民小組長擔任網格支部書記,綜合履行治安防范、糾紛調解、便民代辦等15項職責,實現“多元合一、一員多用”。二是壯大志愿隊伍。依托珙縣互助公益協會、義工協會等志愿服務隊伍,由社區黨委整合社區干部、退休黨員、青年群體等力量,建成龍祥社區七彩陽光、新橋社區居家創業等14支志愿服務隊伍,開展法律咨詢、環境治理、就業指導等服務400余次。三是打造專業隊伍。深化社區專職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社區專職工作者崗位等級序列和職業薪酬體系,建立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目標績效考核機制,選派25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到上級機關、發達地區跟班學習,全面提升社區干部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二、深化“紅色機制”,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持續深化“大黨委、雙報到、聯盟化”等多方參與治理機制,協調聯動開展基層治理。一是深化大黨委機制。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吸納駐區單位黨組織組建社區“大黨委”,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每季度召開1次黨建聯席會議,駐區單位黨員每月到社區參加一次志愿者服務活動,駐區單位每季度幫助社區解決一個難點問題,推動實現社區黨建資源和社會資源共建共享。二是深化雙報到機制。創新推行“雙包雙選雙管”機制,按照“包駐地區域+包分派區域”的包片定責模式、“選規定任務+選自定任務”的社區服務模式、“積分制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考核評價模式,推動10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報到,認領服務項目221個,開展政策宣講、環境整治、調解糾紛等活動2000余次。三是深化聯盟化機制。聚焦商圈、市場和園區,成立3個區域化“兩新”組織黨建聯盟,根據聯盟成員單位的服務資源和服務內容,建立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扎實開展健康咨詢、感恩教育、走訪慰問等工作,先后開展“感恩祖國”“文明健康有你我”等活動37場次,參與居民達1000余人。
三、實施“紅色工程”,提升基層治理水平。通過實施社會組織孵化、城市智慧治理、小區家園共治等示范工程,進一步精準治理方向,提升治理水平。一是社會組織孵化工程。堅持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創新發展,投資40萬元建成全縣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開通孵化培育、創新展示、資源對接、專業服務等4大功能空間,幫助珙縣互助公益協會、社會工作者協會等10個協會承接政府購買項目22個;每周邀請縣轄內社會組織開展2次培訓交流會,討論交流治理服務項目,精準治理方向。二是城市智慧治理工程。以爭創全省典型的標準升級“智慧珙州·數字紅云”平臺,建成集“互聯互通”大黨建、“共建共享”大數據、“高效快捷”大服務、“共融共治”大治理、“合作共贏”大商務為一體的服務平臺,推進縣、鄉鎮、村(社區)、綜合網格四級聯動,在村級安排1名治理專干、1名民情代辦員,探索群眾在家申辦業務,民情代辦員上門服務模式,推動“網上高效快捷、網下便民連心”。三是小區家園共治工程。針對物業小區、老舊小區、“三無”小區治理難題,選取城區龍祥社區天富花園小區為試點,創新開展“家園共治”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八大專項行動,通過黨建示范、物業提質、自治規范、老舊小區改造、社會組織發展、文化提升、智慧平安建設、小區亂象整治,聚力打造一批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品牌小區。
四、打造“紅色陣地”,增強基層治理活力。把抓好陣地建設作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通過建強陣地凝聚各方治理合力,繪好基層治理同心圓。一是打造珙州驛站。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在“居民小區、商業街區和產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建成20個“黨群驛站”,依托驛站覆蓋區域在職黨員,協調解決社區居民自發開展的活動中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調處業委會和物管之間的矛盾糾紛,現已為居民提供免費茶水供應、圖書借閱歸還、共享工具等便民服務1000余次。二是建設商圈黨委。在縣城商業集中區成立“桃花井”商圈黨委,吸納鹿鳴茶業、圣浦食品等45家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為成員單位。每月召開1次商圈黨建工作聯席會,邀請機關、社區和企業負責人參加,共商經濟發展,幫助解決商圈內居民就業、企業融資各類問題114個。在巡場鎮龍祥社區、南井社區等設立4個商圈黨委延伸服務點,整合成員單位法律咨詢、項目管理、銷售平臺等20項服務資源,為居民、企業提供問需服務。三是實施親民改造。打破傳統“行政化、辦公化”柜臺辦事模式,拆除社區陣地窗口柜臺和非必要的展板,添置桌椅沙發、圖書報刊等,配套“陳五姐調解室”“僰鄉義工服務站”等特色功能區,打造開放式辦事大廳。充分利用僰苗文化、珙石雕、麥稈畫等本土文化元素,在社區設置苗族蠟染和麥稈畫傳習室,定期舉行蠟染、石雕會展等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