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村位于巍峨的龍肘山腳下,深谷幽遠,峰巒疊嶂,原是省級貧困村,全村共474戶1931人,其中傈僳族1774人、占91.87%。這里曾經偏遠落后、無人問津,現在1700余名傈僳貧困群眾全面脫貧,整村游客云集、盛名在外,實現從“一步跨千年”到“跑步奔小康”。
理清發展思路,由“保守落后”到“交流融通”。曾經新山村因山高路遠,許多村民去得最遠的地方就是鄉政府,很少與外界溝通交流,全村收入普遍較低,是“與世隔絕”的村落。為了擺脫貧困,村黨支部立足實際,鼓勵支持黨員干部示范帶頭種植核桃、花椒、芋頭等農作物,逐步改變單一種植結構。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核心作用,創新與會理縣白果灣鄉龍肘村開展組織、人才、產業、生態、治理和陣地等6個方面結對共建,著力打造龍肘黨建聯盟,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大力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計劃,從返鄉創業農民工、退役軍人和致富能手中培養村組干部4名,開辦“農民夜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開拓村“兩委”成員視野,推動村“兩委”成為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心骨”。
抓實鄉村治理,由“陳規陋習”到“鄉風文明”。成立以德高望重的老黨員為骨干的“三會”“五員”,村黨支部牽頭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把賭博、酗酒等突出問題納入重點整治內容。突出家庭生活家具擺好、衣被疊好、農具放好、柴草堆好、家禽關好、衛生搞好、環境弄好“七個好”標準,村“兩委”干部帶頭每月開展1次“人居環境最美家庭”評比活動,設立“紅榜”“黑榜”公示公開評比情況,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有力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深入挖掘和傳承約德節、葫蘆笙舞、斑鳩吃水、刺繡技藝、織布技藝等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2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榮獲傈僳族祖居圣地、全省最美古村落、首批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扶貧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補齊短板弱項,由“平均貧窮”到“共同富裕”。緊扣高質量脫貧目標,爭取3400萬元修建普通四級公路12.6公里,在2017年實現全面脫貧基礎上,摸排非建檔立卡特殊困難戶33戶149人,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完成特殊困難戶新建住房25戶、維修加固8戶;配套廚房17戶、廁所22戶;新建畜圈14戶、院壩硬化67戶,整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在村黨支部引領下,成立云上梯田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撒瓦哩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2019年僅春節七天時間,游客人數就達9萬余人次,綜合旅游收入達1200余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為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1024.5元,村集體經濟組織云上梯田公司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金熊貓”獎。
推動轉型發展,由“農耕生活”到“康養旅游”。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契機,整合各級各部門資金1.2億元,以龍肘山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萬畝杜鵑等高品質的生態環境為基底,依托梯田景觀、傈僳風情和山地河谷等資源,進一步完善景區相關配套設施,打造以米易梯田觀光、傈僳文化體驗、河谷休閑為主題的觀光休閑產品,建成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館、傈僳族文化展館和阿考廣場,先后成功承辦四川省第七屆鄉村文化旅游節、攀枝花市歡樂陽光節、清涼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約德節等各類大型活動,從曾經偏遠落后、無人問津的小村落,一躍成為了如今的旅游勝地和網紅打卡地,為全村旅游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助推國際康養旅游度假區建設,今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