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縣嚴陵鎮東街社區地處縣城中心地帶,系典型城市老舊社區,主要存在院落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衛生差、老年人居住多等問題。多年來,老舊院落如何治理?一直是東街社區的“心病”。社區堅持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指引,不斷加強社區治理能力創新,緊扣城市老舊社區實際,以黨建引領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總抓手,以建設和諧、幸福社區為落腳點,運用“5個1”工作法夯基筑礎,凝聚發展活力,有力有序推動社區各項工作朝前邁進。
突出一個核心,強化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職責。一是加強班子建設。利用“紅色細胞”進樓院為契機,在群眾呼聲較高、黨性較強的黨員中推選支部書記,支部委員優選退役士兵、退休老黨員等,成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均大幅度優化,戰斗力增強。二是用好用實黨員雙報到。實行“清單制+雙報到”,將社區群眾所需所盼列為清單,供“雙報到”單位認領完成,切實發揮轄區機關事業單位在社區治理中“領頭羊”作用。三是整合力量解決實際矛盾。積極開展協商議事,6月底在東街農行家屬樓院壩內召開東街社區強化公共安全管理議事協商會,居民提出問題訴求,參會縣級部門現場解決,整合單位資源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
建強一個平臺,探索社區踐行居民自我教育的新途徑。社區已堅持開展社區教育7年,寓教于樂,寓治于教,2017年被評定為全國學習型社區。“X+微課堂”“幸福講習所”成為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有效平臺。一是把課堂開到居民樓院巷道。通過表揚黨員群眾參與發展好的樓院,樹立典型,同時也對發展明顯落后的樓院出謀劃策,成為解決問題的集思廣益課堂。二是抓實抓好社區教育。通過“X+微課堂”“幸福講習所”“東街社區公眾微信號”等教育載體,向黨員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傳播紅色知識,密切黨員與黨組織的聯系。三是搭建起社區負責組織群眾志愿參與活動的百姓舞臺。近兩年來,組織社區迎新春文藝演出、健身操舞賽、“謳歌幸福我唱我快樂”歌詠比賽、寫春聯送祝福等各種文藝活動12場次,觀眾累計5萬余人次。
實行一個機制,建立社區引領居民管理監督的新載體。社區將居民普遍關心的惠民政策落實如低保、困難救濟等熱點問題,主動公開、堅持公開,順應民心、消除疑點。堅持陽光服務的同時充分發揮社區監委會橋梁紐帶作用,拓展監督載體,實施監督委員會“四個一工作法”,做到一周一接訪固定信訪渠道、一月一走訪廣開群眾言路、一季一質詢解決群眾疑點、一季一公開通報監督情況,主動征集意見及時回應訴求居民主體權利行使得到保障,培塑激發主人翁意識,贏得民心民意樹立了公信力。
打造一支隊伍,完善社區引領居民自我服務的新實踐。組建以黨員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志愿者服務隊隊員65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協助社區在4個卡點上輪流值守,嚴防嚴控。在做好日常服務基礎上,針對社區“一老一小”重點是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開展志愿服務,志愿者分別確定2-3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為幫扶對象,進行上門關懷、幫交水電費、關心成長、輔導學習等。堅持每年開展暑期留守兒童輔導班活動,志愿者參與的以“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新人”為主題的社區留守兒童暑期培訓班,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肯定。
匯聚一種合力,構建轄區資源參與發展建設的新格局。整合社區資源,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一是堅持需求導向。社區黨委定期和不定期組織區域化黨委會議,將轄區14個單位資源對接群眾服務和社區發展需求。二是注重群眾評議。在年底開展回頭看,對各單位助力社區發展、服務群眾需求情況進行群眾評,社區議,今年共收到群眾需求10條,已解決9條。三是致力環境改善。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城市為推動,將轄區單位共駐共建共享和黨員雙報道工作引向深入,落到實處,整合轄區單位資金5萬余元美化巷道1200平米,打造文化墻8處,平整院壩巷道263平米,美化了社區環境,讓群眾得實惠,切實推動起社區朝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