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丹巴縣委組織部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堅持在調研中找問題、在問題中想對策、在對策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強化宣傳引導、機制建設、培訓提能、延伸融合,有效破解農民夜校“推不動”“管不好”“學不會”“用不活”等難題,受益群眾4萬余人,形成了農民夜校與提高群眾素質、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的良好局面。
強化宣傳引導,著力破解“推不動”難題。針對部分村對農民夜校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群眾對夜校了解不多、參與興趣乏乏等現象,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推進力度。一是細化責任促推進。將村農民夜校納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責任體系,建立農民夜校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把農民夜校的學用成效作為衡量基層黨建工作和基層黨組織示范創建的重要指標。將農民夜校納入村“兩委”班子成員崗位目標考核內容,形成黨政重視、村支主導、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思想動員促推進。通過發放宣傳單、問卷調查、微信推廣、懸掛宣傳標語、設置宣傳欄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民夜校開展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強化農民夜校宣傳引導,有效提高農民夜校影響力和群眾參與度。三是樹立典型促推進。結合各村農民夜校開展情況,按照分步推進、重點打造原則,依托全縣181個村級活動室,側重評選打造3個省級夜校和7個州級農民夜校,把農民夜校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積極發揮示范點的典型帶動作用,為縱深推進農民夜校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強化機制建設,著力破解“管不好”難題。針對農民夜校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工作落實力度欠缺等現象,從兩方面入手強化工作管理。一是優選工作隊伍。印發《關于全面開辦農民夜校工作的通知》《丹巴縣農牧民夜校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著力強化農民夜校的組織管理和制度保障。按照“專兼結合、宜兼則兼”原則,采取組織推薦、個人自薦、培訓上崗方法,為每個村農民夜校精心挑選一支由教師、醫生、農技專家、致富能手包村干部等組成的優秀講師團。同時建立和完善農民夜校教師工作職責、培訓提高,崗位考核等制度,加強師資隊伍日常管理。二是嚴格工作落實。健全農民夜校隊伍建設、陣地維護、教學管理、評優選先等制度,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督查相結合,加大掛職督查力度,重點對農民夜校日常管理、陣地建設、師資配備、課程效果等情況進行督查,確保農民夜校“管得好”“有效果”。
強化培訓提能,著力破解“學不會”難題。針對部門群眾反映課程設置針對性差、授課方式單一,知識群眾“不愿學”“學不會”情況,加強隊伍培訓,優化課程設置,注重“按需”選題、“因人”施教。一是強化問題導向,注重“按需”選題。緊緊抓住需求這個主線,定期發放問卷調查表征求群眾意見,及時了解群眾對農民夜校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的設置課題。把集中授課、實踐操作、現場觀摩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創新學習方式,全面調動基層群眾參與農民夜校的積極性。二是強化個性施策,注重“因人”施教。利用中央省州遠程教育課題資源庫,采取夜校組織集中學、田間地頭分散學、家庭點播自由學等方式,送上農民夜校“自助餐”,基層群眾結合自身情況,自主挑選課程,點點滴滴學、實實在在學。同時根據農村群眾特點,在農忙間隙,組織開展群眾學習交流討論活動,讓每個群眾“愿意學”“能夠學”“學得好”。
強化延伸融合,著力破解“用不活”難題。針對部分地區農民夜校當擺設現象,丹巴在抓實群眾教育學習、技能培訓等工作基礎上,主動延伸觸角,將農民夜校融入經濟發展、移風易俗、文化教育等活動。一是架設“互通橋梁”,傳遞關心關愛。探索把農民夜校和基層黨組織加強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相結合,有效架設“互通橋梁”,有效利用農民夜校遠程教育平臺,鏈接村民關心的農副產品、網上招聘信息,讓村民足不出戶學電商、銷產品、找工作;暢通村民與外地務工親人線上交流平臺,讓“千里相思”的村民們“一屏常見”。二是打造“農家學苑”,傳承優質習俗。充分發揮農民夜校優勢和“村民活動之家”功能,建立“黨支部+農民夜校+村民活動之家+科技專家團+經濟合作社”學用模式,形成農民夜校組織管理、課堂教學、專家指導、合作社實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課堂,村民進課堂詳聽教師理論、到田間觀摩專家操作,活學活用,實現現代知識、致富技能、優質習俗的傳承與提升。三是用活“村民影院”,傳播紅色經典。利用農民夜校遠程教育平臺優勢,結合慶祝建國70周年等紀念活動,組織開展“講經典故事、誦經典文章、看經典影片”活動,推出《建國大典》《湄公河行動》等紅色影視資源和近期經典大片,組織村民在農閑觀看點播,既豐富了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讓村民樂于光顧,又“用活”了農民夜校,使農民夜校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