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渠縣牢固樹立“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理念,立足欠發達地區實際,緊緊圍繞全縣產業發展,在不斷夯實剛性引才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完善柔性引智政策措施,吸引集聚各類高端專家人才50余名,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開辟引才“新航路”,持續放大人才集聚效應。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招才”。出臺《關于進一步服務中心大局強化人才支撐的十二條措施》,鼓勵企業在課題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等領域與科研院校開展深入合作,對新建(升級)的人才發展平臺給予1:1匹配資金,推動校企合作“朋友圈”擴大到17家,累計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企業技術中心13個,位居全市前列。二是結合招商引資“聚智”。堅持“資”與“智”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完善招商和招才資源信息庫,大力推行“團隊+技術+資本”招商模式,促進“人才、資金、項目、技術、品牌”等要素一體引進,推動引資與引智相融互促、實現雙贏。目前,依托成實外、中順潔柔、德康養殖等項目,集聚教育、化工、養殖等行業人才200余名。三是依托掛職實訓“借力”。充分發揮掛職縣領導(產業顧問)的橋梁紐帶作用,緊抓來川博士服務團、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等有利契機,積極爭取派出單位在人才、智力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破解產業發展、旅游開發、城市建設等方面難題,助推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截至目前,累計吸引金融、化工、礦產、旅游等領域的8名高精尖缺人才來渠掛職。
構筑用才“主陣地”,全面釋放人才引擎動能。一是聚智聚力攻難關。依靠院士(專家)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人才平臺,推動人才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申報,累計組建豬肉制品、黃花、洋姜等深加工關鍵技術成果應用專項課題組11個,通過國省科技成果鑒定3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6項,獲批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209項。二是優勢互補塑品牌。注重將本地產業優勢、資源優勢與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優勢、科技優勢緊密結合,大力打造產業聯盟,借智專家(團隊)做響“渠字號”品牌。“渠縣黃花”成為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宕府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認證、“聚元”醫用口罩獲得歐盟認證。三是名師帶徒育人才。充分發揮柔性引進專家人才“傳幫帶”作用,分行業分領域組織開展“名師帶徒弟”“專家帶團隊”活動,采取項目研究、學術交流、課題指導、頂崗鍛煉等方式,培養帶動本土科研人才和技術人才,提升我縣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目前,校企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基地等載體13個,累計培養65名本土科研或技術人才。
優化留才“生態圈”,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一是強化政策激勵。制定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二十六條措施》,對柔性引進人才給予同等學歷(職稱)引進人才50%的縣財政支持和配套支持,優先推薦表彰柔性專家所領銜的重點項目、重點實驗室,注重鼓勵和保證柔性人才參政議政。洋姜提取菊粉工藝、低產茶樹種植栽培等項目先后獲得市縣人才項目支持資金超過300萬元,22名專家人才被推選為市縣“兩代表一委員”。二是強化服務保障。出臺《渠縣“宕渠英才卡”制度實施辦法》,為符合條件的柔性引進人才提供交通出行、政務服務、旅游參觀等方面的便利,致力為高端專家人才服務基層、服務一線、服務產業搭建平臺,累計建成科研實驗基地、實驗室11個,為短期在渠調研、指導、服務的專家人才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住宿100余人次。三是強化人文關懷。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系服務優秀人才機制,縣委常委帶頭與專家人才交朋友、結對子,采取上門慰問、寄發慰問信、舉行聯誼活動等形式,加強溝通交流、聽取意見建議、解決實際困難。近兩年,累計發送慰問信200余封,組織聯誼會4場,縣委常委直接聯系20余名柔性引進專家人才,9名優秀專家人才被納入市委掌握聯系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