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推動“三農發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中江縣通過抓黨建強班子,抓人才強培訓,抓扶持強幫扶等方式,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建強戰斗堡壘,夯實基層基礎。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縣范圍內大力實施“一村一基建”項目,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創造條件。二是選優配強致富帶頭人。以開展“一肩挑”工作為契機,切實調優調強村“兩委”干部,截至目前,全縣共實現248個村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同時,實施農民工黨建“五大行動”,以結構化面試形式在全縣遴選優秀農民工充實村“兩委”后備力量,截止目前,全縣回引農民工村干部200余名,儲備優秀農民工后備力量2000余人,回引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30余個,回引資金4000余萬元,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奠定發展基層。三是下派駐村幫扶力量。通過市上下派,縣鄉選拔,全縣共下派621名第一書記,404名駐村隊員組成駐村幫扶力量,從班子建設、發展規劃、資金和項目等方面對全縣760個村進行“一對一”幫扶。截至目前,全縣駐村工作力量工爭取實施幫扶項目202個,形成了群策群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格局。
堅持政策推動,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堅持組織引領。制定出臺《中江縣村級基層組織活動和公共服務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科學整合資金,為村集體正常運轉提供經費保障,減輕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壓力;制定《中江縣“城鄉黨建結對共建”行動實施方案》,大力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全面挖掘財政、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優農惠農政策,通過行業指導、管理和服務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制定《中江縣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和《關于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扶貧產業園建設“百日攻堅”工作方案》,從源頭增強村級集體自身造血能力。二是是強化試點示范。2017年在全縣選定杰興鎮覺慧村、黃鹿鎮寶塘村等10個村,2019年在全縣選定倉山鎮響灘村、園山村、普興鎮山川村、通濟鎮通濟村等16個村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扶持試點村,在上級劃撥80萬元/村的基礎上,我縣配套資金20萬元/村,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截止目前,26個試點村正在有力有序發展中。三是強化具體指導。分層分級組織開展外出考察學習,每季度由縣委辦牽頭、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負責召開全縣鄉村振興現場會,交流經驗,比學趕超,探索出資產管理型、合作經營型、自主經營型、創樹品牌型、抱團發展型等五種發展模式,截至目前,331個“空殼村”中已全面實現村集體經濟“破殼”。
結合本地實際,創新收益模式。一是打造種植養殖基地。根據實際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如集鳳鎮石埡子村利用優勢中藥材資源成立了龍泉山石埡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走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道路,每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萬元。二是出租集體資產。大多數村(社區)主要以經營水廠、提灌站、村級集體房屋的租金為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如,興隆鎮翠竹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69萬元,其中提灌站收入3.89萬元,占總收入的58.14%。三是堅持合作共贏。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借雞下蛋”。由農村提供土地資源,企業投資建設、管理經營,同時村級組織力所能及地提供村企關系協調、道路養護維護、環境衛生清理等服務,拓寬了村民就業渠道、維護了農村穩定,促進了企業發展、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比如,石泉鄉泥賓寺試點發展柑橘產業100畝,采取農戶分果子產量10%的方式,僅首次收獲季就分得柑橘1萬斤,價值8萬元,實現“工資+分紅”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