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時間,“五彩藏鄉”的脫貧攻堅,融入了一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干事創業人的青春、力量、熱血。他們用自己的心與心、手把手換得了巴塘縣農牧民群眾的幸福笑容。
從前,藏區農牧民困難群眾,住著石板和泥土堆砌的土坯藏房,樓下飼養牲畜,樓上生活住人。用水、用電都只能靠太陽能,生火取暖靠牛糞,晚上出門靠月光……
如今,在地處川滇藏腹地,北依金沙江,南靠橫斷山,西接川藏界的巴塘縣,一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122個村悄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的印在全縣5萬人民心中。公路通,網絡聯,百業興,“游牧在雪嶺、吃喝無定點”成為歷史;土坯墻、石板蓋,已悄然變成磚混結構新藏居,成為鄉村山間的風景線;電通了,一根根直立的電線桿和路燈、一條條電線走進了千家萬戶,山間村落夜晚亮了;雪域大山深處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央視春晚、國慶閱兵和全國各地的變化……。
2014—2019年巴塘縣順利完成脫貧退出2122戶9820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黨委和政府就將為農牧民群眾謀幸福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全力投入、全力推進、全力脫貧,通過聚焦干部群眾兩大主體,做到精準選派、精準幫扶。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以支部共建共創為載體,調整充實結對認親和幫扶責任人,統籌安排各級干部進村入戶定點結對幫扶,實現“定包幫”全覆蓋。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黨恩”教育工作,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激發貧困農牧民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黨政保駕護航——合力攻堅強保障
十八大以來,學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和精準脫貧戰略思想,落實中央、省、州系列部署精神,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工作要求,各級幫扶力量保持“戰時”狀態,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建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總抓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創新建立“八個捆綁”獎懲機制,實行黨政主要領導分片包抓、縣級領導聯系鄉鎮負責脫貧攻堅重點工作責任制。縣委書記、縣長嚴格落實“頭雁”的工作要求,每季度走遍各鄉鎮,縣級單位幫扶一個貧困村或結對一個非貧困村。壓實縣、鄉(鎮)、村三級脫貧攻堅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逐級立下軍令狀,形成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木桶”格局。
成立駐村幫力量領導小組辦公室,抽調優秀年輕干部充實駐村辦,從各級單位優選61名駐村第一書記和124名駐村隊員全覆蓋貧困村,選優配強村級“兩委”班子,2500余名幫扶和結對認親干部。探索創新推行“三包干、一否決”村級治理體系,打造了一支素質過硬、責任明晰、工作不落的脫貧隊伍。
完善政策體系,圍繞省、州各項政策,先后出臺了《巴塘縣駐村幫扶力量管理和考核細則》、《巴塘縣建檔立卡貧困村“五個一”和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力量獎懲制度實施意見(試行)》、《巴塘縣黨政主要領導督查脫貧攻堅“五個一”“三個一”幫扶力量工作細則(試行)》、《“五個一”“三個一”督查工作細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過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機制,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助力脫貧途徑。
政策落實不折不扣——雪域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探索建立“支部+貧困戶+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大力發展適合高原氣候特點的蔬菜水果、核桃、雪菊、蜂蜜等特色種養殖業。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常抓林果、短抓畜牧”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種植、畜牧、勞務輸出等主導產業。建設高標準產業示范基地和農民夜校種植教學基地61個、培育產業示范戶183戶。
以沿G318線為主發展農旅結合的綠色農業產業,以南北兩路片區為兩翼,打造“一帶、一樞紐、兩基地、三高地”的發展模式,分別對地巫鄉、甲英鄉等4個村集中實施整體規模移民搬遷,重點開發措普溝旅游項目,中咱鎮2000余畝良種毛桃種植基地,松多鄉流轉土地126畝建設成蔬菜種植基地,夏邛鎮蛟龍港游樂園,3180礦泉水生產基地。有計劃的擴大畜牧養殖規模,優化產業結構,農牧民收入不斷得到增長。
通過黨建帶群建、黨建帶團建、黨建帶婦建等聯動方式,招商引資鼓勵省、州、縣內外企業、資金、人才的涌入和創業,運用“互聯網+”思路,扶持高原雪菊、松茸、蜂蜜等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先后由團省委引入了足跡公司、黨巴鄉青年超市等電商和實體項目,以抱團出擊、甄選特色的方式,成功將高原雪菊、蜂蜜、3180礦泉水等產品推向了博覽會,與國航等省級幫扶單位簽署了產品供應等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巴塘縣委組織部 魏毓斌)
就業創業天地寬,通過鼓勵勞動力就業,返鄉大學生創業,無技能人員培訓上崗就業的方式,由縣人社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幫扶力量,通過采取“名師蹲點”、“候鳥幫扶”的方式,邀請和聘請相關資歷機構和專家,來縣進行技術培訓。與雙流援建單位、華電等企業,通過“千企對千戶,萬人進萬家”活動的開展,為返鄉大學生和有技能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平臺。全縣設立3262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完成貧困勞動力就業2041人。
教育扶貧成效顯著。各鄉鎮幫扶力量嚴格排查,完善精準識別精準資助機制,全面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全覆蓋,探索推行“一戶一卡、一生一策”的幫扶模式,大力推進與對口幫扶的西華大學、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協作共同助力教育脫貧,保證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
基礎設施建設成果豐碩,按標準倒排時序嚴格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建成和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61個貧困村的通村水泥路和便民橋、入戶路,61個貧困村的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全部達標。
干群力量高度匯聚——脫貧攻堅亮點紛呈
采取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辦法,亮點工作多點開花,形成建成一個、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應,很多可圈可點推廣復制經驗被上級部門肯定和媒體報道。在易地搬遷的桃園地巫,通過與對口援建雙流區合作建設了以戶為單位的光伏發電,中央電視臺、省、州脫貧攻堅網站簡報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
注重內生動力的激發,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各級幫扶干部堅持在行動上感染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感情上貼心群眾,以“扶志+扶智+扶技”為根本,積極建好一個夜校授課平臺、建設一批扶志基地、培樹一批先進致富典型、開展一輪扶志參觀活動等,貧困群眾從根本上由“要我脫貧”逐步轉變為“我要脫貧”。開展“脫貧一線優秀干部、優秀第一書記、優秀駐村隊員”等評選活動,形成了上下聯動一盤棋、干群同心抓脫貧的濃厚氛圍。
五年來,巴塘縣各級幫扶力量在脫貧攻堅擺脫貧困的努力,只是我們實現中國夢巴塘篇章的第一步,我們將堅持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加快啟動鄉村振興,走出一條“小康、開放、法治、綠色、幸福”的康莊大道,讓雪域新村美起來、高原特色產業強起來、農牧民群眾富起來,為了共同的夢想,我們將展翅騰飛,目標致遠!我們堅信,巴塘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