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調生工作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的源頭工程。據了解,目前全省選調生已超過2萬名,在治蜀興川的火熱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選調之路。如何從“好學生”轉變為“選調生”、從“選調生”成長為“好干部”,11月26日召開的全省選調生座談會上,4名選調生的交流發言或將為更多選調生們帶來啟迪。
難忘記“三堂課”受益一輩子
宜賓市敘州區副區長謝曉丹
(2012年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畢業)
在省委機關工作的“課堂”上,深刻認識到了什么是絕對忠誠、什么是嚴謹細致。2016年,我調到省委政策研究室,這里既考驗干部的視野和格局,又考驗能力和作風。我最大的收獲是形成一種重要思維習慣,就是任何工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從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的政治站位去謀劃和把握,將其原汁原味、絲毫不差地落實到政策研究、文稿起草和改革謀劃等具體工作中去。兩年多的特殊歷練和嚴苛的職業化訓練,在我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方面,自覺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底線;一方面,自覺把細致嚴謹、不出差錯作為紅線,做任何事情都始終保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
在基層掛職鍛煉的“課堂”里,深刻認識到了什么是百姓冷暖、什么是家國情懷。2018年我參加了第二批赴九寨溝掛職援建選調生服務團,掛職縣委常委、兼任白河鄉黨委第一書記。這一年中,我走遍了白河鄉的村村寨寨,走訪了上千名藏族群眾,學會了簡單的藏語、學會了喝酥油茶吃糌粑,常到群眾家中拉家常,既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和幫扶舉措,又全力做好縣委、鄉鎮黨委政府各項任務。災后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急事難事經常扎堆,每天幾十個電話是常事,但這種跑起來的感覺讓人很充實。我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每邁出一步對改變藏區落后面貌的重大意義,知道了責任擔當背后的艱辛付出,知道了只有擁有了真正的群眾情感,才會有真正的家國情懷。
在一線經濟工作的“課堂”中,深刻認識到了什么是守土有責、什么是造福一方。今年5月我到宜賓市敘州區任副區長,半年來,努力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學習和融入。在全新的崗位,像海綿吸水般潛心學習、虛心請教,積極從工作上生活上融入當地。二是注重調研和思考。敘州區是川南經濟區舉足輕重的人口大區、經濟大區,怎樣結合當地實際,立足既有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工業服務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項目招商引資工作,走出一條具有敘州特色的發展路子,我和同事們都在深入調研、認真思考。三是注重探索和實踐。敘州區前身宜賓縣,是中國改革名縣,今年更是制定了2021年新目標,在這樣難得的實踐舞臺上,我愿意用堅實腳步去丈量和跋涉,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選擇基層我從未后悔
綿陽市三臺縣安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丁猛
(2015年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畢業)
選擇基層我從未后悔。2015年畢業后,分配到了綿陽市財政局工作。當年春節前夕一個陰雨天氣,我隨局領導們歷經三個小時車程到位于綿陽最南端的省級貧困村開展幫扶工作,這里道路泥濘、山高溝深、環境閉塞、地薄人稀,貧困發生率高達22%,給了我很深地觸動。特別是走到半山腰一戶單身貧困戶家里時,門口一個露天旱廁、黑暗的屋內雞鴨人共處、地上接雨水的破臉盆滴答作響,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熏得讓人流眼淚,我第一次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的嚴峻現實,暗下決心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參加“脫貧攻堅戰”。3個月后,如愿以償來這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全脫產在村任職兩年。兩年任職期滿后,我再一次向組織申請,直接到鄉鎮工作。在鎮村工作的三年多時間里,雖然放棄了多個省級部門的工作機會,但看著自己工作的地方不斷發生看得見、靜悄悄地變化,內心是幸福和滿足的。
基層提供寶貴的鍛煉機會。在貧困村,同全體干部群眾一道,用兩年時間,零基礎發展肉雞種養循環產業、生豬代養項目、藤椒產業和金果林項目,高標準帶領貧困村脫貧摘帽。在安居鎮,制定了全鎮產業發展規劃,打破行政村界限,統籌全鎮資源,成立五大合作社,集中發展生豬、小龍蝦、藤椒、柑橘等產業,著力解決插花式非貧困村集體經濟和插花式貧困戶脫貧問題,完善集體經濟收入分配“5-4-1模式”。全縣63個鎮鄉推廣的18種扶貧模式安居鎮占2條,被列入全縣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試點。
基層矛盾化解和難題解決也倒逼著我們去思考。安居場鎮公路沿線有4家砂石廠違規占道200多米、經營10年之久,對場鎮環境和交通安全影響巨大,一直沒能解決,百姓反映十分強烈。經過詳細摸底研判,充分借掃黑除惡、環保督查、人居環境治理之勢,我們打了一套組合拳,一個月之內成功解決。
始終保持獨處的能力。一是學會享受基層生活。在鄉鎮的夜晚,坐在機關樓頂,帶一本書、沏一杯茶,和機關干部談談心,放放電影,聽聽蛙叫蟬鳴,享受清風朗月,也是一種詩意的生活。二是要更加重視讀書。在基層接觸前沿信息機會少,要與社會不脫節,唯有讀書,在書中尋找工作靈感。三是與基層打成一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不能泯然于眾、完全同化。要時刻保持對基層環境的警惕和敏銳,既學習基層、又批判基層,時刻保持跳出基層看基層、跳出基層指導基層的能力。
沉到一線和實踐中找“最優解”
攀枝花市仁和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倪雪鋒
(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
十三年的選調經歷,第一個體會是基層磨煉越扎實,擔當干事的底氣就越足。
成長需要深入基層,夯實基礎。基層工作紛繁復雜,基層磨煉得更實、墩得更實,才有充足的底氣謀事做事。一要堅持走好群眾路線。基層工作中群眾是關鍵。2013年任街道主任時,居民反映因沒有通街便道出行不便,而且多年反映未果,了解情況后我們進行調研,積極爭取到上級部門部分資金支持后,大力發動社區居民投資投勞,工程在最短時間完工,被稱為“干群同心路”。我認識到,群眾工作要變被動為主動,變獨唱為合唱,把事辦在實處、辦在群眾心坎上,小事情也能贏得群眾的大“民心”。二是沒有調研的深度就沒有決策的精準度。今年3月初任組織部長,“編制缺、人員少,人難引、才難留”是擺在面前的急重問題。為此,我們通過大調研找準突破口,以轉任、調任緩解編制壓力,建成首批人才公寓提升吸引力,發揮職級激勵作用提升活力,落實干部能上能下提升動力,有效緩解了干部人才“引育用留”的問題。我感受到,組織工作的調查研究對象主要是具體的人,需要更加深入、更加精準。三是要沉到一線和實踐中找“最優解”。作為區縣組織部門,承接了中央到省再到市逐級所有的部署安排,不能有任何失誤失察。我感到,工作中只要多深入到一線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活思想”,就能找準解決問題的“最優方程式”和“最優解”,答案就在基層和實踐中。
第二個體會是專業素質越是過硬,越能勝任多崗歷練要求。
成長需要勇于擔當,提升本領。現在各項工作對專業化、專門化、精細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專業強就是能力強。一是提升學習本領。立身以立學為先,從中央大政方針、省市決策部署到具體的項目編制、黨建業務,我都積極做好廣泛涉獵,系統儲備,不斷使自己適應新的崗位要求。二是提升改革本領。我體會,善于用新方法推進工作是能力強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分管招商引資的一年間,我們積極創新組建招商專干、精準編制招商項目、豐富招商載體,較好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三是提升落實本領。在鹽邊縣分管環保工作期間,面對取締任務重、維穩壓力大、時間要求緊,我們提前5個月完成全省掛牌督辦任務。我感到,工作要出成績,不能坐而論道、紙上談兵,關鍵在于雷厲風行、鍥而不舍的落實。
朝著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走
涼山州委組織部干部二科科員雍連杰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英語、農林經濟專業畢業)
從北京到涼山、又到木里,我選擇一直朝著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走,這是慎重的選擇,也是不變的方向。
到涼山工作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記得在讀書期間,我參加了學校組織去河北正定的實踐鍛煉,后來還到山東壽光和新疆喀什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次學習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切身感受了習近平總書記年青時代特殊的人生經歷和不平凡的成長歷程,也上了一堂生動的中國國情和民情“第一課”,這引發了我對青年職業選擇的深度思考,最后堅定了我到最基層深處去的選擇。畢業后,我如愿到了四川,更如愿到了大涼山。作為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的核心地區,也是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貧困范圍最廣、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雖然條件艱苦,但也是選調生錘煉意志、練就本領、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到了涼山后,我主動從心理上和生活上積極適應轉變,學習和熟悉彝族文化習俗,我還多了個彝族名字叫沙馬此鬼。
脫貧攻堅是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宣言”,也是一場覆蓋全國的重大攻堅戰,時代創造舞臺,使命呼喚擔當,這是選調生的“必修課”,也是鍛煉干部成長的“大熔爐”。2018年1月,我主動提出申請,經組織選派到了木里縣駐村扶貧。村是最基層的行政細胞,基層任務繁雜、個人肩負的責任重大,鋤頭灣村幅員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老百姓思想觀念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發展滯后,讓最初到村工作的我“壓力山大”。我把老村長當“老師”,他教我“群眾不看你的學歷,就看你干不干事,能不能把事干好”。這讓我懂得了,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近兩來,我丟掉了高校和機關的“長袍馬褂”,把為藏區群眾干點實事當成“最大的事”,拋棄雜念全身心投入干事投入歷煉,在各級組織和領導的幫助下,鋤頭灣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帶領村民新建改建了850多套安全住房、新鋪了15公里通組入戶硬化路、建成了250畝中藥材產業園和1個大棚蔬菜基地、簽訂了藥材合作協議和農產品供銷協議,村集體經濟增長了300多萬元。這兩年,我感覺自己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明顯少了書生氣、接了地氣、多了泥土氣,看問題多了現實考量和深入分析,和群眾能坐在一個板凳上隨意地拉家常,大家現在都親切稱呼我為“偏初雍杰”,我有了一種純粹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