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聚焦學深悟透、真查實找、邊查邊改,通過多層面、多形式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切實將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整改有機結合,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儀隴緊扣主題主線,強化“頭雁”引領作用,依托本地紅色資源,不斷豐富載體形式,學習教育特色鮮明,入腦入心。領導示范帶頭學。縣委常委班子堅持先學一步、學深一層,開展了集中學習7次以上,27名縣級領導先后深入分管領域、聯系鄉鎮和貧困村指導理論學習50余次;各單位領導班子爭做學習“排頭兵”,普遍開展了6次以上集中學習,切實為學習教育開好頭,起好步。突出特色創新學。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大做結合文章,編印了《思德贊》《宗旨論》等9本教材,開發了《大力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兩德精神”》《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源與流》等20多門室內精品課和現場教學課,不斷豐富學習內容;依托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張思德紀念館、張思德干部學院、紅四方面軍戰斗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采取現場教學與實地參觀相結合模式,對全縣1萬余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洗禮。豐富形式靈活學。利用微信(QQ)群和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線上”平臺隨時隨地學、“早間課堂”和“夜間學堂”互促互補學、“一幫一帶”上門服務學等形式,促進學習教育方式多樣化。
調查研究走深走實。始終堅持把發現問題、研究現象、運用成果貫穿調研全過程,充分發揮了深挖根源、解決問題、形成規律、運用成果的作用。調研課題具有針對性。縣級領導班子圍繞縣情和基層突出問題,確定了“天府旅游名縣創建”“關于打通惠農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實踐與思考”等26個課題;縣級各部門立足分管領域,確定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社會化工作機制研究”等200余個課題;各鄉鎮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確定了“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等300余個課題,切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調研方式具有靈活性。廣泛采取集體座談、實地察看、個別走訪、受理群眾來訪等“面對面”方式,擴大信息收集面;通過設立意見箱、發放征求意見表、問卷調查、新媒體留言等“背靠背”方式,提高信息收集質量。調研成果具有實效性。廣泛運用調研成果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實際作用,如縣行政審批局根據調研成果,推動縣政府出臺《關于切實加強鄉鎮區劃調整改革后便民服務中心(站)規范管理的通知》,為區劃調整改革后便民服務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導和根本遵循。
檢視整改見行見效。各級黨組織在主題教育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挖掘自身不足,廣泛收集意見建議,檢視和整改相結合,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效。深入查找弱項短板。始終堅持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檢視問題,充分結合學習教育反思問題、調查研究查找問題、座談交流剖析問題,通過各種渠道征求意見建議和召開對照黨章黨規找差距專題會議查擺不足,清單式梳理檢視出來的問題。共走訪群眾1萬余人次,發放問卷2萬余份,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200余條。深刻剖析差距不足。始終堅持“四個對照”,聚焦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思想障礙、觀念束縛、工作作風等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深刻剖析在工作思路、能力素質、主動作為、干部帶頭等4個方面存在的差距,把根源找深找細,明確努力方向。深入拓展查改結合。堅持不拖不等、即查即改、邊查邊改,狠抓整改落實,逐一對賬銷號,著力解決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實際成效提升群眾獲得感。針對“基層組織乏力”問題,集中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93個;針對“基層負擔過重”問題,深入推進“資料瘦身”工作,全縣檢查考核事項、留痕事項分別同比減少68.4%、72.7%;針對“群眾辦事難”問題,積極推行“三看三查”“六心六不讓服務”工作法,不斷提升便民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