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中市針對“政區合一”的實際,積極推行以“三個體系”“六種模式”“四項工程”“四大保障”(簡稱“3644”)為主要內容的園區黨建工作模式,促進巴中經濟開發區園地融合服務發展。
構建“三個體系”,理順組織架構。一是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體系。建立兩新黨建聯席會制度,完善“1(園區黨工委)+X(街道黨委、街道兩新組織綜合黨委)+N(企業黨組織和村、社區黨組織)組織架構。二是健全“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系。街道黨委書記、副書記分別任街道兩新組織綜合黨委書記、副書記,兩新黨組織書記進入綜合黨委委員。從街道選派12名黨員干部擔任兩新黨建指導員,促進園地黨建同頻共振。三是健全“齊抓共管、分工明確”的責任體系。制定出臺《關于推動兩新組織黨建促進企地融合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園區黨工委主體責任、黨工委組織部統籌指導責任、街道黨委和街道兩新組織綜合黨委的推動落實責任、業務主管單位協同推進責任、社區和企業黨組織直接責任,推動黨建工作落地見效。
創新“六種模式”,擴大兩個覆蓋。一是區域聯建。按照園區產業分布現狀,依托片區管理主體或規模以上企業成立西片農貿市場聯合黨支部、汽貿產業園黨委等區域性黨組織,將區域周邊的無黨員或者僅有個別黨員的企業一并納入管理范圍。二是組團共建。在個體戶、商貿流通企業集中的西部國際商貿城,成立建材銷售聯盟黨支部,實現黨組織、商業聯盟、銷售企業抱團發展。三是協助合建。依托社區黨組織,發動社區黨員個體戶、物業管理公司以及其他非公企業成立黨的基層組織,日常工作接受社區黨組織指導。四是村企互建。在成立專業合作社或者有主導產業的社區(村)組建兩新黨組織,黨組織書記進入所在社區(村)“兩委”班子,構建社區(村)、企業、經營戶集群發展的黨建工作新格局。五是派駐促建。在中小企業孵化園、置信產業孵化園成立黨組織,選派27名園區黨工委機關黨員干部擔任黨建指導員,幫助開展黨員發展等黨建工作,積極為組建黨組織創造條件。六是項目同建。從項目落戶開始,安排區級領導和部門定點聯系服務,推動成立臨時黨支部,借助所在街道黨群活動中心開展企業黨組織活動,實現項目建設與黨建工作同步推進。截至目前,經開區共成立40個兩新黨組織,組建率57.84%以上,園地聯系更加緊密。
實施“四大工程”,助推融合發展。一是實施思想引領工程。探索黨員現代遠程教育進企業,第一期已免費為企業建設15個綜合服務平臺終端站點。依托在建項目創辦農民工講堂,整合部門資源統一組建師資團隊,實行企業“點單”、送教“上門”。同時,每季度組織1次黨的理論學習教育進項目、進企業、進基地、進商城、進車間、進田間“六進”活動,凝聚“新區是我家、發展靠大家”思想共識。二是實施黨群服務工程。投資2700余萬元統籌建設面向兩新組織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2個,配套黨員沙龍等功能,豐富園區黨員職工業余生活;不斷完善園區“黨員之家”網站和手機APP建設,構建“一站式”智慧智能服務綜合體,實現街區、兩新組織互動融合發展。建立“聯合組織生活會”制度,每年至少召開2次,園地聯合解決企業反映的訴求。三是實施黨員細胞工程。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創建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崗、黨員示范車間等先鋒崗10個;推行“雙向領辦”制度,開展企業與街道、社區(村)黨建活動聯辦、區域發展聯促、民生工作聯抓、區域文化聯建、安全穩定聯護、區域人才聯育“六聯”活動。四是實施陽光回饋工程。引導兩新組織參與“兩新聯萬村·黨建助振興”行動,園區15個兩新黨組織與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開展“關愛暖村”志愿活動100余人次,舉辦“崗位帶動”就業興村招聘活動10場次,幫助結對村120余名勞動力實現就業。
強化“四大保障”,增強工作動力。一是強化領導保障。嚴格督促落實黨工委園區黨建主體責任、黨工委書記第一責任、分管領導直接責任,每季度開展1次園區黨建工作督查、召開1次園區黨建工作專題會議。黨工委班子成員每人聯系1個社區、1個兩新黨組織,每月召開1次兩新組織、社區黨建工作聯系懇談會和幫助解決1件黨建實事。二是強化隊伍保障。采取“街道下派、社區(村)選派、企業內選”方式,選派社區(村)干部到專業合作社、企業黨組織擔任書記。實施“三向培養”工程,累計把12名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把25名優秀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把16名黨員業務骨干培養成管理人員。三是強化陣地保障。開展“六有”標準活動陣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打造黨建文化展示廳;對沒有條件的兩新黨組織和聯建黨組織,對其開放所在社區(村)黨組織活動場所,實行陣地聯用、資源共享、集約服務。四是強化經費保障。嚴格落實省、市關于稅前列支、黨費返還、財政補助等黨建工作經費政策,并在省定一次性啟動經費標準基礎上,每個提高1.5萬余元。對企業黨組織黨務工作者,按照黨委500元/月、黨總支書記400元/月、黨支部書記300元/月標準給予工作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