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鳳寨,鏨子巖,婆娘女子穿草鞋;青鳳寨,紅軍寨,扶貧攻堅春風來;修路找水建新宅,大人娃兒樂開懷”。
這首村民自編的歌謠,在平昌縣青鳳鎮廣為傳唱。它唱出了昔日青鳳的貧窮落后,又唱出了今天的青鳳人民沐浴著黨的春風,乘著扶貧的國字號快車,行進在脫貧奔康路上的無比喜悅和幸福!
凝聚共識,黨建引領鑄牢堡壘
“共產黨的政策好啊!高速路也通了、公路也修成功了,我們進城方便得多了!”“我們現在生活也好了,有自來水,又有天燃氣,房子比城里住起還安逸!”說起今天的變化,村民無比激動。
每一張笑臉都洋溢著幸福,每一句話語都充滿了感激。然而,幾年前的楓香村卻是全縣出名的貧困村、落后村。村委無辦公陣地,黨員年齡結構老化、思想僵化、黨性弱化;全村只有1公里通村水泥路,交通條件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村里沒有衛生室和文化活動場所,老百姓的住房以木石穿斗結構為主,全村60%住戶房屋屬于C級危房,部分房屋屬D級危房,且人畜混居,處處臟亂差;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土地撂荒達600余畝,老百姓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我們那個時候生活很艱難,窮得叮當響。”“又莫法發展什么經濟,種個菜、養個雞、喂個豬又賣不出去。”說起過往,村民難免苦澀與辛酸。
就在這時,全國上下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號角,這無疑為楓香村送來了甘露。
“過去老百姓對村上干部不滿意,黨員對村支部不滿意。”臨危受命的楓香村支部書記熊長輝說起以往的楓香村,仍舊躊躇滿懷。
楓香村的窘態讓熊長輝倍感壓力。他深知只有牢牢把握黨建引領這條主線,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帶好黨員隊伍,才能凝聚全村干群,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徹底改變楓香村的面貌。
黨建工作是統領一切工作的法寶。楓香村通過抓黨建解決黨員干部思想保守問題,開展“走出去”活動,讓黨員開闊眼界、解放思想。
“看到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讓我意識到再不轉變觀念,就愧對了村干部這一崗位、愧對了新時代發展機遇。”楓香村村文書楊鵬很是感慨。
通過不斷努力,村“兩委”班子隊伍思想轉變了,黨員有了歸屬感,干群有了凝聚力,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支部領著干,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在全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楓香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轟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在楓香村,僅僅1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全面勝利。該村于2016年順利退出貧困村的行列,實現了高質量脫貧。如今楓香村的住居環境山明水秀,交通四通八達,新居排排相連,產業蓬勃發展。村兩委班子更加團結了,干事更加有活力了,干群關系也更加緊密了。
合力攻堅,聚焦產業同奔小康
2015年,楓香村圍繞建設“開放、文明、美麗、幸福”楓香,通過區位和交通的大改善,夯實了大發展、大跨越的基礎。村黨支部把目光投向了豐富的土地資源,決定引鳳筑巢,招引在外務工成功人士回鄉創業。2015、2016年先后引進了七彩林業和生態梅花鹿養殖業。
“梅花鹿全身都是寶,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看到朋友靠養殖梅花鹿致富,我也想試一試。”生態梅花鹿養殖園負責人鄧克平滿懷憧憬。
通過村上干部的努力,以及楓香村優美的環境,鄧克平立即選好場址,打算從東北吉林引進100多頭梅花鹿,著手建設養殖基地。可就在這時,老百姓卻不愿意把土地流轉出來。
“我們還是傳統觀念,想種糧食,認為農民不種土地那還叫啥農民。”村民楊志甫樸實地說到。
鄧克平沒有氣餒,同村上的干部一起給村民做工作,最終說服了他們,鹿場項目在楓香村落地生根,并建起了鹿茸血酒加工廠,為村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目前,全村1200畝土地已經流轉1150畝,占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5.8%,規模發展了1000畝七彩楓林特色產業,村民可以就近到產業園區務工。
在兩大主導產業的帶動下,楓香村還為貧困戶發展小椒園、小菜園、小禽園等“小微”經濟,讓短期增收與長效致富有機結合,楓香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產業村。并且依托產業園區打造親子游樂園、鄉村民宿,依托村淘寶銷售土特產,實現產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來自巴中、達州、南充等多個城市的游客,直接帶動村民增收。2018年村民實現人均收入9000余元,真正讓老百姓富裕了起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無骨不立,業無骨不興”,奔跑在產業振興道路上的楓香村,正在以“黨建扶貧”為骨,挺起“產業振興”堅實的脊梁,展示著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們村現在產業發展好了,旅游業也發展起來了,我們既掙到錢了,也豐富了文化生活,我們很幸福。”村民何元瓊臉上樂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