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下,一些“走出去”的農民工帶著新的見識、資金和夢想踏上了返鄉路,開始了創業之旅。隨之,新領域新產業的蓬勃發展,對基層黨的建設工作提出了新命題和新挑戰。
通江縣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在產業集聚區新建聯合黨委2個,聯盟黨支部8個,覆蓋企業和個體戶60多家、黨員147名,做到了創新創業發展到哪里,黨的建設服務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三級聯動”廣覆蓋促組織振興
“枳殼是一種中藥材,藿香正氣水里面就有這種成分。”通江縣青浴鄉姜家壩村民羅興大喜笑顏開,干勁十足,“別小瞧這些樹苗,在咱村可都是‘搖錢樹’”。
清浴鄉姜家壩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依靠傳統種養殖業,增收效果不明顯。近年來,通過實施產業扶貧,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如何帶動貧困家庭抱團發展、持續穩定增收,是一直困擾鄉黨委政府的問題。
“如果有好項目,我們也不想東奔西走出去掙錢。”2017年底,清浴鄉黨委政府組織召開返鄉農民工黨員座談會,老鄉們紛紛表示想回鄉創業,清浴鄉庚及組織有創業意愿的成功人士大力發展枳殼產業。
富不富看支部,強不強看“頭羊”。為有效推動枳殼產業發展,清浴鄉試行“協會黨委+產業黨支部”模式,成立了青浴鄉枳殼產業協會黨委,下設六個產業黨支部,鄉黨委專職副書記兼任協會黨委書記,有資本、有經驗、懂技術的優秀農民工黨員為各支部書記,構建起了“協會黨委+功能支部+其他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的“三級聯動”組織體系。
“各支部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技術指導、有的負責營銷策劃、還有的負責勞務安排……”產業協會黨委書記王永強介紹,協會黨委就是各支部的“指揮棒”,目前,已覆蓋黨員52人,規上企業2家和專業合作社6家。
“干果可以賣到17塊左右,畝產一年就有一萬多塊。”天煜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閆哲說,在產業黨委的幫助下,村民不僅種植積極性更高了,種植規模也上去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指日可待。
“黨建為媒”聚合力助產業強勁
“以前只要到了生產旺季,就缺少采茶工人。今年,解決了勞力短缺問題,平均每天能生產200公斤干茶。”巴蜀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玲華說,她的公司就是第一批入駐聯盟支部的企業,對她的幫扶力度很大。
為推進“歸雁培育”工程,通江縣在興隆鄉成立了“創業聯盟黨支部”,蜀望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雪嶺鄉村旅游有限公司、新時代惠農專業合作社等29家企業36名黨員集聚在了一起。
“當初回來創業,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大家互幫互助,抗風險的能力自然會小很多。”通江縣雪嶺鄉村旅游公司董事長薛宇坦言,加入產業聯盟黨支部后,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也都得到了解決。
在管理上,通江縣探索了共幫共帶、互助聯動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并列出專項工作經費,根據“創業聯盟黨支部”工作開展情況,據實報銷。同時,經營主體按照年度收益情況,各自按比例承擔“創業聯盟黨支部”部分運行經費,確保了支部穩定高效運行。
“黨建聯盟使回鄉創業的農民工黨員由‘單打獨斗’走向了‘抱團’發展,有效發揮了基層組織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帶頭作用,推動了農民工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江縣興隆鄉黨委書記、創業聯盟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熊純俊很是感慨。
如今,以組織振興引領產業振興,進而帶動人才振興、促進文化振興、加快生態振興的“通江探索”之路,正引領著革命老區的山鄉村寨全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