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羅江區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2018年實現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破殼”,逐步形成持續穩定增長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當前,羅江把握新形勢、聚焦新要求,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重心由“無中生有”轉變到“有中生優、優中生強”上來。
組織領導升級,帶動提高推動力、協同力。健全責任體系,將黨的領導貫穿工作始終,建立起“三級書記抓、抓三級書記”的工作格局,構建“區—鎮—村”三級責任體系。同時,每個鎮確定1名區領導定點聯系指導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破解“鎮村力量不足、單打獨斗效果不好”等難題。集聚多方力量,將各鎮、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局、羅江農商銀行等34個單位列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員單位,統籌用好政策資源、項目資源、信息資源。扎實開展“兩新聯百村·黨建助振興”,探索推行“村黨支部+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正鵬農牧、金慧勞務、鑫東達科技等非公企業扶持集體經濟項目12個。強化機制保障,積極協調農口、財稅等部門出臺集體經濟資產管理辦法、農聯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對人員、保障、幫扶等方面進行規定。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鎮整體發展規劃,將98個村按照示范引領、重點突破、鞏固提升三類進行劃分,同時制定“一村一策”工作方案。
發展路徑升級,拉動收益再擴面、再增長。資源開發走向集約化,變“粗放流轉、低價租賃”為“包裝整理、合作經營”。整合閑置荒山、林地、房屋等資源,村集體經濟組織連片規模“先包裝再招商”提高收益;將資源變資產折股量化與公司、專合社、種植大戶合作經營,按股分紅增加二次收益。全區整理土地9.47萬畝、閑置房屋4.83萬平方米,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00萬元左右。村民自建走向專業化,以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村民自建項目的實施主體,組建鄉村振興施工隊,出臺返鄉下鄉創業“黃金”十條、實施優秀農民工定向回引培養工程等,吸引人才加入施工隊,整合住建、水利、農業等部門力量,開展技能培訓90余場,全區28個施工隊業務范圍由修建溝渠、機耕道向修建標準化養殖場等農村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擴展。農業服務走向現代化,建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配套植保無人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具,提供機耕、機播、機收等“一站式”服務。建立果蔬集配中心,修建氣調保鮮庫,提供農產品收購、儲存、冷鏈物流配送等農業產業產后服務。2018年4個試點村總收入超過100萬元,全區僅“七大萬畝產業園”總面積就突破10萬畝,預計今年水果產量將達5萬噸以上,農機和倉儲保鮮服務前景可觀。
資金保障升級,撬動干部積極性、能動性。想干事給補助,給每個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劃撥1萬元啟動補助資金,目前30個村已建立集體經濟組織,計劃于2019年底前,98個村全覆蓋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專合社(聯合社)。同時,建立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通過“政、銀、擔”的模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單個項目貸款可達200萬元。會干事給項目,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立項評審機制,組織申報項目的村進行答辯,由區委組織部、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組成7到9人的評審組,全面評估市場需求、產業類型、預期效益等方面。2018年至今,針對1400萬元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扶持資金,42個村申報68個項目,14個村21個項目通過,項目淘汰率高達69.1%,確保了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干成事給獎勵,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情況與各村績效考核排名掛鉤。區財政設立56萬元村干部獎勵資金,一類村每村獎勵7000元、二類村每村獎勵4200元;再評選集體經濟收益增幅排名前10的村,每村獎勵3000元,真正讓村干部有盼頭、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