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為著力解決黨建工作無人抓、不會抓、抓不好的老大難問題,石渠縣積極探索并推行“5844”黨建工作法,力促黨建引領各行業領域工作,不斷延伸黨建細胞,通過黨建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在“生命禁區”鍛造了一支支忠誠干凈、扎根高原、矢志奉獻的新時代黨員干部隊伍。
立足石渠實際,力促黨建實效
2017年3月,為徹底解決全縣基層組織建設的薄弱環節,深入解決基層黨員干部主動作為意識不強、擔當擔責意識不顯、工作效率較低、工作效果不顯等突出問題,石渠縣委組織部先后4次組織骨干力量深入鄉村實地調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收集問題170余個,并多次召開部務會專題研究、專題討論,將所摸排問題歸納為黨建工作無人抓、不會抓、抓不好3類問題,逐項研究具體解決辦法,歷時3個多月,最終創新推出“5844”黨建工作法,提出了“五個統一”“八個著力”“四個突出”“四個結合”,倒逼各級黨組織深入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全身心投入到基層政權建設中去,為全縣各項工作持續深入推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石渠縣集‘高’‘大’‘邊’‘遠’‘窮’于一體,以前很多工作都因為人手少、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標不成體系等現實因素制約全縣工作。經過我們的深入調研、多次會商,我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在全縣推行‘5844’黨建工作法,著力解決石渠黨建短板,推進黨建引領各項工作開展。”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黨建辦仁真卓瑪全程參與了“5844”黨建工作法的調研、會商。“因為長期的弊病,導致很多基層黨員干部工作上不愿干、不會干、干不好,我們就是抓住全縣村級黨組織換屆工作3月份剛剛結束這一契機,一次性調整了900余名村干部,將許多‘老油條’換了下來,對其它村干部也起到了極大的震懾、警醒作用,所以這次大膽的創新,其實我們心里很有底氣的”。
“由于我鄉黨建工作存在落實不規范、組織生活不經常、黨建意識淡薄等問題,2017年,經鄉黨委自查,縣委組織部摸排,縣委常委會審議,我鄉被評為了全縣僅有的兩個‘軟鄉’之一。在縣委組織部的大力指導下,我們堅持以‘5844’黨建工作法為抓手,逐項整改、逐一銷號、逐個見效,現在的格孟鄉早已摘掉了‘軟鄉’的帽子,各項工作都實現以黨建為引領,工作得到有力推進”。時任格孟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洛讓鄧珠一直致力推行“5844”黨建工作法。
深入落地落實,壓實黨建責任
“作為黨組織書記,就是要聚焦自己的主責主業,就是要堅持黨對各項工作的領導,以黨建工作為引領,絕不能將黨建當成是務虛功,要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帶好隊伍才能抓好落實。”新榮鄉作為縣委組織部的聯系點,兩年來干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很多干部都能獨當一面。“‘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是我們新榮鄉干部的真實寫照。抗洪一線,我們的干部不顧一切沖在最前面;火情緊急,我們的黨員奮不顧身在救援;維護治安,我們的同志通宵達旦在守護;精準扶貧,我們的兄弟深更半夜在走訪。”
2017年“5844”黨建工作法推行以來,石渠縣按照村(社區)、鄉(鎮、場)、縣級機關工作側重點,完善了統一的規章制度252套,建立了統一的卷宗臺賬5000余套,落實了統一的辦公場所,成立了標準化的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按不同行業、不同單位性質細化評比考核辦法,構建了統一的工作體系,層層壓實了黨建工作責任。從“四個一線”中提拔重用了206名敢擔當、善擔當、勇擔當的黨員干部,既明確了工作任務,又鮮明了用人導向,促使各級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有新作為、新突破。
“我們以季度為單位,定期印發任務清單,明確每季度工作重點,并適時組織開展督查指導,各行業各領域的黨建工作邁上了新臺階。我現在最頭疼的就是‘七·一’表揚,以前和現在我們都是為最終建議誰作為表彰對象而頭疼,不同的是以前我們頭疼是因為不知道誰的工作出色,而現在我們頭疼的是大家都優秀而不知道建議誰”。正在籌備今年“七·一”表揚的縣委直屬工委副書記陳曉濤正一臉愁容。
彰顯石渠精神,實現黨建引領
兩年來,石渠縣筑牢了“石渠海拔再高也要發展、貧困程度再深也要致富、貧困面再大也要摘帽”的決勝思想,一批批先進技術引進石渠,一座座藏區新居鱗次櫛比,一條條公路不斷延伸......石渠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取得了質的改善。
兩年來,石渠縣各級黨員干部始終堅持沖在第一線。他們不畏石渠條件艱苦,克服條件艱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的現狀,走遍千家萬戶訪民情,歷經千辛萬苦走基層,想盡千方百計解難題,道盡千言萬語明政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25191平方公里的扎溪卡大草原。
六月飛雪的石渠,‘廉政騎兵團’‘臨時黨支部’‘馬背宣講隊’‘黨員志愿服務隊’‘臨時便民服務中心’‘流動夜校’‘便民醫療室’‘流動警務室’‘帳篷法庭’一直服務在群眾周圍。
真達神鹿谷和鄧瑪濕地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石渠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青藏藥谷“萬畝中藏藥材”、“百公里綠色生態示范帶”建設穩步推進,“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黨員+農戶”91個貧困村退出、4816戶20083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一項項工程不斷刷新“石渠速度”,一個個目標不斷融入“石渠精神”,如今的石渠,已然是一個充滿熱血和奮斗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