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有效推動農牧民夜校教育培訓工作,助推農牧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康定市嚴格“四項舉措”,力促“農牧民夜校”發揮實效。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運行體系。抓管理體系健全,建立完善市、鄉鎮(街道)、村三級管理體系。全市21個鄉鎮(街道)分別成立農牧民夜校建設領導小組,鄉鎮黨委書記親自謀劃、統籌安排,鄉鎮組織委員具體負責,落實推進措施,保證工作系統有效運行。抓辦校體系提升,構建“市校務委員會、鄉鎮中心校、村本校”立體辦校體系。市委成立康定市農牧民夜校校務委員會,全面負責本市夜校的建設、管理、教學等工作,統籌推動夜校發展;各鄉鎮黨委分別成立鄉鎮中心校,組織、引領教學研究、師資培訓,指導各村夜校做好各項工作;在村級農牧民夜校建設基礎上,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擔任農牧民夜校校長,統籌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抓建設體系規范,按照“八有四配套”要求,推進標準化、規范化夜校體系建設。對標有場地、有標識、有人員、有設施、有師資、有教材、有機制、有活動及配備一個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學活動場地,一套遠程課件收視系統、一套教學用具、一批文體活動設施裝備,在全市各鄉鎮和村開展集中摸底調查,查缺補漏,規范夜校建設。
整合資源力量,強化師資建設。全面構建起“117”師資隊伍,即一套固定師資庫,一支巡回授課團,七支固定師資隊伍。多渠道選優配齊農牧民夜校師資隊伍,形成固定師資庫。組建涵蓋藏漢雙語干部、專業技術人才、退休老干部、“土專家”、“田秀才”等本土化專業教師隊伍,每所夜校師資配備6名以上,其中藏漢雙語師資配備1-2名以上。整合黨委政府、成員單位、行業協會三大資源,組建一支巡回授課團。巡回授課團每季度到各個鄉鎮農牧民夜校進行授課2次,每年完成1次中心校全覆蓋授課。由鄉鎮(街道)黨委書記、鄉鎮長(街道辦主任)、衛生院長、派出所長、中小學校長、事業綜合站站長組成七支固定師資隊伍。通過親自講、委托講等授課形式,結合夜校教學大綱,統籌開展時事政策、道德法治、文明新風、創業致富等日常培訓,保證每年為轄區內所有農牧民夜校全覆蓋講授一次課。
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課堂質量。創新“四同步”模式,將現代教學與傳統教育有機結合,開展遠程教學與實訓教學同步;將理論知識與實用技能有機結合,開展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同步;區分農閑農忙時節,開展白天教學與晚上教學同步;區分農牧民牧場轉移和蟲草采挖流動性強的實際,開展集中教學與流動教學同步,通過建立微信平臺、馬背課堂、“帳篷夜校”“庭院茶話”等形式進行教學。創新“五結合”模式,切實做到與農牧民群眾所關心的政策相結合,與本地發展實際相結合,與身邊先進典型事跡相結合,與文化民俗活動開展相結合,與藏漢雙語培訓相結合,不斷提升培訓教育水平。創新“三帶動”模式,開展學習心得交流,實行學員間互相帶動;開展學用標兵評選,實行標兵學員帶動一般學員;強化致富能手基地現場學,通過實地體驗帶動群眾學以致用。
完善制度保障,構建長效機制。根據四川省“農民夜校”管理辦法,對照《甘孜州“農牧民夜校”管理辦法》,出臺《康定市“農牧民夜校”管理辦法》、《康定市2018年農牧民夜校建設方案》等制度、規章、方案10余項,各鄉鎮、村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夜校管理辦法共計260余項,確保夜校管理制度化、常態化運行。創新構建農牧民夜校“1+3”制度機制體系,即建立健全起村級農牧民夜校教學管理制度、師資動態管理機制、教師授課評分制度、學員學習積分制度,著力解決運行、管理和考核三大問題,切實提升農牧民夜校建設、管理、教學水平,不斷鞏固農牧民夜校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