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市委組織部堅持抓好黨建推動脫貧攻堅,創新引入騰訊“為村”平臺,探索建立“黨建+為村”工作模式,提升黨建工作水平,拓寬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路徑,同時結合金融工具盤活農村經濟,把黨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切實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的不竭動力,切實促農增收,保障脫貧奔康。
“網上支部”提升黨建水平,為脫貧攻堅提供組織保障。
通過“以點帶面、典型示范”的方式,在全市18個鄉鎮、220個村(社區)開通“為村”平臺,認證村民13萬余人。各級基層黨組織紛紛將平臺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夯實基層組織基礎,提升組織力,為推動脫貧攻堅做好組織保障、政治保障。一是全面加強黨員學習教育。通過“黨建之家”板塊開展線上學習,將黨建知識、上級脫貧攻堅政策文件精神等學習內容制成推送的學習“菜單”,同時添加共產黨員網、天府先鋒等平臺的一鍵鏈接,建立黨員學習教育資源庫,基層黨員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參加學習,有效打破時空限制,提高學習效率。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廣漢市借助“為村”平臺,將十九大精神制成學習菜單進行推送的案例。二是創新黨員管理方法。利用平臺開展線上組織生活,對黨員進行在線管理,利用“黨員日記”“書記信箱”等板塊加強支部與黨員之間交流,既解決了以往的流動黨員管理難題,又引導外出務工黨員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動員他們返鄉創業,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例如2019年元旦春節期間,依托騰訊官方“說出新年愿望”活動載體,收集外出務工黨員對家鄉意見建議3546條。三是全維度連接黨員群眾。黨員群眾發揮平臺的便捷性和實名認證特點,打破時空限制進行交流互通,線上線下聯動,架起了溝通的“連心橋”,實現黨組織與黨員、黨員與黨員、黨員與群眾多重互動,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推動工作的合力。
構建“零距離”服務體系,拓展黨組織、黨員發揮作用渠道。
廣漢市委組織部會同騰訊公司,精準對接,摸清脫貧攻堅中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平臺功能,發動11個民生單位入駐“為村”開通官方賬號服務村民,開通了醫院掛號、求職招聘、農技咨詢等70余個子欄目,構建了以黨建工作為主線,市-鄉-村三級上下貫通、直達每一位村民的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脫貧工作的效能:一是縮小脫貧致富的“信息鴻溝”,破解傳統難題。利用黨務、政務板塊傳達上級政策精神,發布農技指導、產業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公示公告,通過“問卷調查”“書記信箱”等欄目點對點暢通村民訴求渠道,了解困難群眾脫貧需求,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效破解了以往工作中貧困戶信息掌握難、政策精神傳達慢、基層信息傳遞不暢等難題。二是推動黨建“虛實并進”,增強黨組織、黨員綜合服務能力。依托“為村”平臺,推動黨建工作務虛、務實相互促進,提升黨組織和黨員服務脫貧攻堅的綜合能力。市委組織部牽頭,各級基層黨組織具體組織發動,開展全市黨員干部“網上走基層”活動。黨員干部結合結對幫扶工作,到自己結對貧困戶所在村“為村”平臺注冊認證,線上線下聯動,打破時空限制與困難群眾“點對點”零距離溝通,了解生活困難,提供脫貧規劃、農技指導相關服務,代辦相關事項,做好宣傳引導增強信心志氣,提升了幫扶效率。三是打造共同參與平臺,形成推動脫貧的合力。利用平臺相關功能,做好組織動員,為群眾參與脫貧工作提供有效路徑,形成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格局。一方面是黨員群眾利用“線上活動”、“議事廳”等功能,發動在線開展脫貧工作交流討論,形成公開決議,村“兩委”督促事項落地落實。另一方面利用“村務公開”“政務大廳”等多個模塊,將涉及脫貧項目資金、補助發放等“曬出來”,確保信息公開透明,群眾了解實情,杜絕信訪隱患,營造和諧穩定的脫貧攻堅工作氛圍。
整合資源盤活農村經濟,振興產業助力脫貧奔康。
以“為村”為載體,引入“黨建+金融”工具,開展線上線下聯動服務,打造集農村電商、旅游和融資于一體的平臺,整合了電商資源打通產銷渠道,推介了鄉村旅游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用好盤活了農村資源,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從而推動農民致富增收。一是“為村+電商”讓特產走出去。利用“為村”整合電商資源,拓寬銷售渠道,既能借助騰訊渠道進行集中推廣,又能由村民自己在平臺上靈活發布進行銷售。截至目前已開通騰訊官方認證“為村”市集12個,2種特色農產品入選“為村好產品”獲全國推廣渠道。同時,村民積極利用“為村”的“供求信息”功能發展“微產業”致富,如三水鎮友誼村通過為村把本地特產“紅兔”賣到了全國各地,打響了土特產的名聲;松林鎮滴水村的版畫通過為村,吸引國外客戶網上咨詢下單;金魚鎮月灣村“八零耕夫”生態農產品通過“為村”熱銷全國。二是“為村+旅游”讓游客走進來。各村(社區)和每一位村民均可以利用“為村”平臺相關功能,發布農旅信息,策劃相關活動對本地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和產業發展進行推廣,在平臺中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農家樂、餐飲酒家等入駐“為村”平臺開展網上預訂,助推發展農旅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如西高鎮2018年油菜花季時利用“為村”平臺在線上直播開幕式,吸引2萬余人次觀看;通過“為村”活動提升影響力,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帶動油菜基地內群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西外鄉楠林村在端午期間通過線上紀念屈原活動,帶動粽子銷售,打響名氣增加本村農家樂客流量。三是“為村+金融”讓杠桿撬起來。借助“為村”平臺,引入農商銀行信貸服務,線上線下結合,開展“黨建+金融”評級授信和貸款工作,打造了互聯網和金融的“雙杠桿“,助力脫貧奔康。截至目前,共發放貸款7781戶,金額5.419億元,其中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97戶,343筆,累放金額1148.35萬元。如新平鎮桂紅村貧困戶向貴洪利用“為村”了解“黨建+金融”信息,申請貸款后發展多肉植物種植,成功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