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基層黨建工作效率,及時全面掌握村(社區)干部的基本情況,為村干部的管理、培養、任用、獎懲提供真實客觀依據,甘孜縣結合村級換屆“回頭看”工作,創新工作機制,為全縣223個村(社區)干部建立人事檔案。
“明”對象,確保建檔全覆蓋。確定建檔對象為在職村“四職”干部(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文書、組宣群團員、維穩綜治員、統戰宗教員)、社區干部(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專職干部);村民小組長;異地遷居管理小組干部(小組長、副組長、成員),共計四大類,1742人,做到應建盡建。
“明”制度,壓實工作職責。結合甘孜縣村(社區)干部管理工作的實際,下發《關于建立村(社區)干部人事檔案工作的通知》,對村(社區)干部人事檔案工作人員職責做出明確的規定,要求本著尊重歷史、符合實際、全面準確、逐步完善、統一管理的原則,全面開展村(社區)干部人事檔案建檔工作。村(社區)干部檔案由縣委組織部統一保管,實行一鄉(鎮)一柜,一村(社區)一檔,一人一袋,紙質檔案、電子檔案“雙檔”同步管理。強化動態管理,村(社區)干部因職務變更、處分等形成的材料即時歸檔,確保檔案信息的延續性、完整性,村干部離任后,檔案由縣委組織部統一封存,不得銷毀。
“明”內容,分類鑒別整理。借鑒機關干部人事檔案管理模式,將履歷材料、鑒定考察材料、學歷材料、黨團材料、獎懲材料等九類材料為村(社區)干部建檔內容。并嚴格對相關材料進行認真鑒別,分類整理,由鄉鎮黨委和縣委組織部進行雙重把關。對符合歸檔要求的,及時裝入村干部個人檔案袋;對不齊全的材料,一律退回補齊后重新鑒別;對弄虛作假的,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以確保歸檔資料的完整和真實,維護建檔工作的嚴肅性。
“明”管理,強化結果運用。充分發揮村干部檔案的使用效能,將成果運用到村干部的管理、培養、任用、獎懲等方面,為村(社區)干部評先選優、選聘事業單位人員、考錄公務員、兌現全縣村(社區)干部政策提供依據,為組織實施基層干部分類管理、更好地開展村(社區)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決策參考,促進村(社區)干部管理科學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