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是勞務輸出大縣,年輸出勞動力30余萬人,其中有農民工黨員9562人。該縣將傳統“家文化”融入農民工黨建工作,以“黨建+家”引領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人回流、錢回投、廠回遷、業回創”良好局面。
雙向聯動幫助“找家”。與浙江舟山、成都等17個流入集中地56個黨組織簽訂《農民工雙向管理服務協議》,通過流出地黨組織走訪親人、春節座談慰問和流入地黨組織組織報到登記、老鄉找老鄉等方式,摸清農民工黨員和優秀農民工底數,建立“流向、從業情況、政治面貌、返鄉意向、入黨意愿、擔任村干部愿望”6個方面管理臺賬。依托浙江宣漢商會、成渝宣漢支鄉聯誼會等,建立黨組織8個、農民工服務站點34個,覆蓋率達90.7%,確保農民工在流入地“找到家”“有依靠”。
鄉情感召激勵“回家”。針對農民工“顧家、念家”情節深特點,大打“鄉情感召牌”回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利用春節農民工集中返鄉契機,鄉村黨組織通過上門拜訪、電話聯系、寄送“家書”、發送祝福短信等方式,大力宣傳家鄉發展勢頭、創業政策、就業形勢,共同算好“親情賬、收入賬、孩子教育賬、贍養老人賬”,幫助樹立“全家有老小、回鄉創業好”理念。截至目前,900余名優秀農民工返鄉成功創業,171名農民工黨員創辦領辦“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56個。
政治關懷堅定“愛家”。堅持把優秀農民工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村級干部“雙培模式”,通過劃定專項發展指標、“一對一”跟蹤培養等方式,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50名,發展優秀農民工黨員73名,56名優秀農民工選拔進入村“兩委”班子,24名優秀農民工黨員成為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人選。實施“千名村級后備力量培養工程”,采取縣集中示范培訓、鎮村干校全覆蓋培訓、村掛職實踐培訓和縣鄉村三級結對幫帶方式,為全縣492個行政村動態培養1000余名村級后備力量。
貼心服務帶動“發家”。每年設立1000萬元農民工創業專項扶持基金,在54個鄉鎮成立農民工創業服務中心,為農民工創業提供“家園式、一站化”貼心服務。組建22人農業科技專家團,開展集中授課、現場教學、跟蹤指導1400余場次。培育脆紅李、中藥材種植大戶和蜀宣花牛、波爾山羊養殖大戶1320戶,新建或改造特色農莊、休閑山莊153家,成功引進龍森中藥材、松柏生態農業等龍頭企業7家,發展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12家,吸納就業人數達1.1萬人,帶動群眾人均增收超過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