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著力解決貧困戶“不想干、不會干、不愿干”的問題,避免幫扶“越位”、貧困戶“缺位”,綿竹市以“黨建+”三模式破解三問題,幫助貧困戶挖掉“窮根子”,脫掉“窮帽子”。
“黨建+結對幫扶”模式,著力解決不想干的問題。全市29名縣級領導包片、90個市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村、派遣第一書記151人、3430名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子,構建了自上而下、左右聯動的幫扶體。通過面對面、心連心地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項目發展意愿等情況,幫助制定脫貧計劃,提振脫貧信心,激發脫貧決心。2018年,全市剩余的18個鄉鎮、125個村,1161戶207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均已達到脫貧標準,成功脫貧摘帽。
“黨建+技術支撐”模式,著力解決不會干的問題。依托農民夜校,分層分類對貧困戶、普通群眾等有的放矢地展開政策解讀、技術培訓,深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建立21個農業技術巡回服務小組,重點組織項目建設、農牧產業等相關領域專家和團隊“下沉”項目現場、田間地頭,對技術難題、養殖種植技巧“手把手傳授”,“面對面”指導,提供優質的上門服務,推動幫扶模式由“輸血”向“造血”轉化。2018年,綿竹市開展集中培訓25次、1100余人次,走訪式分散培訓3500余人次,一對一技術指導6700余人次。
“黨建+產業兜底”模式,著力解決不愿干的問題。深入挖掘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和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觀光旅游產業,打造休閑農業專業村2個,農業主題公園4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1個。創新“政府扶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連貧困戶”的產業化扶貧體系,引進北京銀谷玫瑰、華西希望豬業、華勝獼猴桃、富王糧油等農業龍頭企業落戶,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7個。通過7個脫貧奔康產業園,55家農業龍頭企業、131家家庭農場、1040個農民專合社,打通貧困戶與農業大戶、旅游專合社、村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讓貧困戶實現“租金收入+務工收入+超產分成+二次返利”等多個方面的多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