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利州區堅定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大抓基層、大抓落實導向,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建質量,有力推動鞏固脫貧成效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相融互促,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2018年,累計投入資金5.82億元,高質量建設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帶4個,月壩村獲登“中國十大鄉村振興示范村”榜單,并成功申辦四川第三屆村長論壇。
強化三級聯動,增強鄉村振興“統領力”。建立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一桿子插到底”的區、鄉、村三級聯動體系,讓鄉村振興使命一起擔、責任一起扛。一是履行區委“指揮部”職責。區委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部署和爭創“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目標,先后召開5次常委會、1次全會、8次推進會研究部署全區鄉村振興工作,成功申報為全省鄉村振興規劃編制試點縣區,聘請中城院專家團隊編制全區鄉村振興“1+9+N”規劃,明確“一帶兩核三區四廊”空間布局。通過競爭擇優方式確定14個村作為鄉村振興先行先試村,實行區委常委聯系包抓責任制,制定出臺系列配套措施,讓鄉村振興戰略從“利州思考”向“利州實踐”邁進。二是發揮鄉鎮黨委“作戰部”作用。建立每月研究、季度推進、年終考評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機制。深入推進“逐村體檢、整鄉提升”行動,每季度召開1次基層黨建流動現場會,采取“區上點題+鄉鎮領題”“流動觀摩+現場取經”等形式,倒逼鄉鎮黨委主動作為、競相追趕,探索形成農村黨員聯戶、集體經濟“抱團發展”、村民道德積分管理等有效模式。目前,月壩實驗區初具規模,龍潭鳳凰小鎮、三堆“三線記憶”文創小鎮等項目有序推進。三是提升村黨支部“戰斗隊”能力。堅持每年全覆蓋培訓村干部,優選20名干部上掛外派鍛煉,組織黨政代表團、村支部書記200余人次到浙江、成都等地學習“鄉村振興”先進經驗。開展“村干部整體優化”行動,每年評選品牌支部村書記、模范村主任,全面落實村干部待遇保障,選派18名村后備干部參加在職教育提升學歷。實施“專職村支書引領計劃”,通過“崗編適度分離”機制,從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中優選27名年輕干部到村任職,經驗做法得到中組部肯定推廣。
用好三支隊伍,增強鄉村振興“支撐力”。健全人才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一是千名干部“聯”村。集中優勢兵力推動14個試點村發展,選派第一書記、金融村官、農技服務員、法治和文化志愿者“八大員”組建鄉村振興“第一梯隊”。468個城鄉機關支部與村黨支部全覆蓋結對共建,開展送技術、送信息等服務。二是萬名鄉土人才“強”村。實施“田園名農培育計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啟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1人。組建鄉土人才科技服務隊,萬名鄉土人才在田間地頭和農家院壩開展培訓和服務。返鄉創業人才王欽通過創建恒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動白朝鄉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生產,帶動5個村184戶農民發展食用菌,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三是百名新鄉賢“回”村。通過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103名新鄉賢走進鄉村振興第一線,充分發揮作用。其中,創業達人胡曉全、“85后”公司白領尚永雄、廣元職高教師鄒金洪(研究生學歷)等新鄉賢人士主動回村擔任聯戶長、村支部書記,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激發三方活力,增強鄉村振興“戰斗力”。啟動讓“黨員群眾心里熱起來、身子動起來”的實干模式,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一是支部引領干。落實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分類建強支部,跨村建立聯合黨委9個、村企聯建黨總支11個、成立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產業協會黨支部29個,發揮了產業支部領跑“產業鏈”作用。利用農民夜校、主題黨日、黨建智慧平臺等多種形式,宣傳政策、傳授技術、解疑答惑,將黨員群眾擰成一股繩,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工農鎮小巖村黨支部先行試點創新“三化”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全區各村因地制宜借鑒“小巖村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4萬元以上。二是黨員帶頭干。充分發揮黨員特長,建立功能型黨小組381個、黨員聯戶體1300余個,全區農村黨員主動認領承諾事項2000余項。狠抓農民工黨建,建立返鄉創業園9個,建立徐家村食用菌產業示范園、中口村脆紅李產業園等黨建創業綜合體31個,黨員領辦創辦合作社108個。龍潭鄉建設芳香農業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增收300余萬元。三是群眾跟著干。在支部和黨員帶動下,群眾主動跟進,推動利州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新建村特色產業示范園28個、戶辦產業小庭院4861個。在推進鄉村旅游、農旅融合上,全區近1800余戶農戶積極響應,自愿把自家房屋提供出來打造民宿,助推鄉村旅游。2018年8月份正式營業以來,月壩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余萬元。
注重三治結合,增強鄉村振興“善治力”。以提升村黨組織治理能力為抓手,著力構建自治激發活力、法治保障權益、德治春風化雨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一是抓實村民自治。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探索“十戶聯防”“三公治村”“民主質詢”等機制,實行村官家訪,建立村級財務管理、重大事項監督等自治組織,每月固定一日開展黨群集中活動,讓群眾在自主管理中接受教育、提升素質。二是建設法治鄉村。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推行法治講堂、糾紛調解進院壩、進田間地頭行動,發動黨員擔任法治宣傳員、服務員、調解員,2018年通過壩壩會調解糾紛141件,調解成功率達100%。大力開展“六無平安村(社區)”、法治鄉村示范創建活動,大塘村等16個村被評市級“依法治村”示范村。三是提升德治水平。積極塑造鄉村德治秩序,培育文明鄉風,各村黨組織每年開展“好公婆”“好兒女”“好兒媳”“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貧困戶凡萬華榮獲首屆“四川脫貧榜樣”。59個村成立鄉風文明理事會,146個村全覆蓋創新設立道德積分榜,以榜樣力量引領新風正氣,省、市級“四好村”占比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