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會理縣堅持黨建引領,健全資金流向、風險評估、財務管理等系列機制,管好用活產業扶持資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加群眾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助推產業發展。
一、“支部+技術骨干+貧困群眾”,念好“貸”字經,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針對部分致富愿望強烈,有一定生產能力、明確產業發展項目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群眾,由支部牽頭,動員其積極申請產業扶持資金,為發展產業“輸血”,提供資金保障。并結合本村實際,組織有技術,懂經營的黨員或種養殖大戶利用農民夜校,能人講堂從產業項目、規劃和種養植技術等方面開展教學,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造血”,提供技術支持。如六華鎮光明村有貧困戶27戶112人,在設立產業扶持基金后,村支部細化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動員有發展意愿的農戶積極參與。按貧困戶申請、黨支部復核、村民代表大會議定、貧困戶到場照相留證的程序,向22戶有種養殖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發放產業扶持基金26.6萬元。貧困群眾沈德珍積極申請產業扶持資金,大力發展養殖業,常年養殖黑山羊70頭以上,年純收入3萬余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能人。
二、“支部+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持好入“股”證,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雙贏。
針對部分有一定勞動力,但缺乏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信心不足的貧困群眾,充分發揮支部引領作用,采取“支部+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的方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建立合作社、產業基地,創辦領辦集體經濟。在征得貧困群眾同意前提下,將產業資金貸出,入股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持股分紅。并依托集體經濟,實施“訂單農業”,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相應種養殖產業,由村集體經濟在生產技術、產品銷售方面給予指導。如小黑箐鎮茨竹村有貧困戶37戶131人,村支部依托自然資源,籌資139.8萬,建立了茨竹村黑山豬養殖基地。召開貧困群眾代表會議同意,將茨竹村30萬元、大梁村24.05萬元、紅涼村14.15萬元的產業扶持基金整體貸出入股茨竹村黑山豬養殖基地,年收入15-20萬元,實現貧困群眾和集體經濟“雙受益雙提升”。
三、“支部+大戶+貧困群眾”,下足“領”字功,確保貧困群眾只賺不賠。
針對部分勞動能力不強、生產能力較弱、生產積極性不足、產業發展無思路的貧困群眾,由支部牽頭,采取“支部+大戶+貧困群眾”的方式,建立大戶和貧困群眾“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對子。由貧困群眾貸出產業扶持資金連同土地交由大戶經營,風險由大戶承擔,鎖死固定保底收入,確保貧困群眾“只賺不賠”,如有盈利,還可參與分紅。農忙時,貧困群眾還可在大戶的產業基地上賺取務工收入。如樹堡鄉的梅子村,有貧困戶50戶142人,大多數群眾經過幫扶引導,形成了烤煙、油橄欖、青花椒等產業,走上了致富之路,但其中有6戶貧困群眾人均超過50歲,勞動能力弱,產業發展無思路。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征得貧困群眾同意,貸出產業扶持資金,連同貧困群眾丟荒的土地交由種植大戶經營,每年按市場價給予固定的租金,確保資金安全,并根據贏利情況,參與分紅,有效解決了個別貧困群眾承受風險能力弱、勞動能力不強,土地荒蕪、產業扶持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的問題。
四、“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打好“聯”字牌,以大規劃謀大發展。
對地域相近、氣候相似、產業相連的鄉鎮、村,充分發揮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的作用,打破地域界限,跨鄉聯村建立聯合黨支部、合作社聯社。在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合作社之間建立常態聯系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發展共謀,抱團發展,聯手闖市場,打造龍頭企業和產業帶,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如樹堡鄉石可莫村,有貧困戶50戶123人,在村支部的帶領下,種植芒果1650畝,成立了合作社,亞熱帶果蔬產業漸成氣候,但與相鄰的黎溪鎮河漂村、新安鄉回龍村、沙地村相比較,存在種植規模小、數量少、起步晚的短板。直面問題,樹堡鄉、新安鄉、黎溪鎮黨委達成一致,明晰了產業鏈上建總支、成立合作社聯社、依托龍頭企業,打造金沙江河谷特色果蔬經濟帶的思路。積極對接省州項目,用好產業發展資金,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實現產業換檔升級。
(會理縣委組織部 黃正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