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開展“大學習”,夜校變“學習園地”。以“彝漢雙語”“說唱教學”“爾比爾吉(民間諺語)”“馬木特衣”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圍繞本村產業發展的特色、有力條件和經濟效益,組織群眾每周開展兩次晚間學習,通過反復學習、不斷灌輸、闡明利好,讓群眾想發展產業。
二是開展“大討論”,夜校變“辯論講臺”。群眾在反復學習自愿發展產業后,通過專家講述、干部引導,每周開班“專題農民夜校”不少于一次,圍繞怎么發展產業、如何發展產業,動員群眾代表自己講、互相議,通過大討論,再經專家分析論證,初步形成本村的產業發展規劃,讓群眾會發展產業。
三是開展“大調研”,夜校變“移動課堂”。通過“大學習”“大討論”,讓群眾走好產業發展“第一步”后,由縣委組織部統籌,在每個村選擇1名以上的致富帶頭人,組織到西昌市、德昌縣、鹽源縣等產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區調研,調研結束后,引導學員將產業發展思路、可復制的發展經驗、具體的發展方式、管理方法講給群眾聽,帶動群眾做,讓群眾能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