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遠教網絡打通助農增收“快車道”
在推進農村商務信息服務探索中,將遠程教育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機結合,立足小站點構建大平臺,建立“瀘縣牌”服務團,推動農戶走上了信息致富之路。
一、信息平臺承載核心,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建設龍城商網信息平臺。落實8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電子商務扶持、培訓和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已成功引進四川音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依托天虎云商、“天貓”等電商平臺,以遠教站點為骨干,整合農村商網、農寶通等網絡資源,形成縣、鎮、村三級農村商務信息體系。
信息指路,實現生產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各站點積極通過互聯網采集熱銷產品信息,農戶根據信息變化對農作物進行調整,縣級遠教資源庫向各站點提供點菜式服務。瀘縣云錦鎮是傳統農業大鎮,該鎮在信息采集中發現中藥材在全國熱銷后,迅速調整思路,積極引導村民接受新觀念,學習新技術,進入新產業,短短三年間,先后建成6000多畝趕黃草種植基地,農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樹立典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學用基地,樹立一批學用技術標兵,以產促學,促進勞動力向高層次、高附加值行業轉移。一年來,全縣舉辦創業示范培訓班68場次,通過農村遠程教育推廣項目300個,帶動致富群眾600多人。
二、信息隊伍承載功能,電商氛圍愈發濃厚
培育信息服務骨干隊伍,將鎮、村遠教管理員、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支書培養成信息員,將銷售、求購信息采集、發布常態化。
引導農戶走上信息平臺,將“瀘縣牌”推上市場終端。組織種養大戶和農業協會,在平臺上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做好集中對接。
玄灘鎮玄豐村“林下雞養殖示范大戶” 唐明辭,因為養殖場位置偏遠,不能掌握定價權,商品銷售被收購商牽著鼻子走。在瀘縣農村商務信息平臺建立后,綜合利用互聯網、微信等手段,順利實現土雞上網,很快打開了市場。2014年,他通過網絡成功銷售出18萬只烏骨雞,年收益兩百萬元以上。
三、信息服務有聲有色,“瀘縣牌”提質增效
打造示范帶,以點帶面開展商務信息服務工作。以瀘縣特色農副加工產品為示范,引導企業樹品牌、強質量,通過網絡手段提升“瀘縣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組織參加農副產品網上對接活動。站點管理員和信息采集員及時幫助農戶聯系買家和賣家,提高網上對接成功率。同時不定期舉辦產品對接會,開展農副產品貿易交流和簽約。
一年來,瀘縣先后有8個規上企業、12個中小企業、60家涉農企業、218名種養大戶在瀘縣農村商務信息平臺登記注冊,發布各類信息3200余條,大量減少了產品中間流通環節,年交易額超過9000萬元。在該平臺的幫助下,瀘縣李花生、林黃粑、蜀龍桂圓雞等“瀘縣牌”農產品交易金額環比增長40%,在以往的淡季迎來銷售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