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市探索“政、校、企”聯建模式推進農村人才培訓工作
圖為新平鎮村民在航天學院進行操作實踐培訓
為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廣漢市積極探索“政、校、企”聯建模式,充分發揮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設施和技術優勢,聯合域內重點企業成立“勞務品牌項目培訓基地”,形成“政府引導、學校培訓、面向市場、服務企業”的農村人才培訓格局。
建立培訓基地,服務經濟發展。在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人才培訓基地,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企業與培訓機構的信息溝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用工信息檔案,建立企業與培訓機構的合作制度,實現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的適時而有效的對接。同時,按照學員不同的培訓需求,提供“菜單式”教學模式,每次教學選派跟班服務管理人員,隨時調整、豐富培訓內容,督促培訓計劃落實,檢查考核培訓成效?,F已根據企業、勞務者雙向需求,開辦電工、焊工、鉗工、數控車工和計算機維修5個培訓班,培訓高級工580人,有效緩解相關企業高級人才缺口,推動經濟發展。
突出實用技能,注重實際實效。緊扣勞動力市場變化和用工單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在培訓內容上,以緊貼生產實際,突出基本技能和先進實用技術,多實踐操作,少理論學習,注重培訓效果。在培訓方式上,以集中授課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緊緊圍繞“方便、有效”的原則,提高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便利性,降低參訓成本。在考核評價上,重點考核學員對實踐技能的掌握,并協調企業承擔辦理技術等級證書的費用。在培訓時間上,從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出發,充分利用農閑和夜間時間。在培訓地點上,則以航天學院為集中培訓點,盡可能就近培訓對象或送培訓下村,服務上門,確保培訓的到課率。
規范監督激勵,建立長效機制。制定相應的激勵監督機制,對培訓高校和用工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對為農民工培訓就業做出成績的單位給予獎勵。一方面對培訓機構進行規范管理,積極協調有承擔農民工培訓所需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等基本條件的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農民工定點培訓基地。另一方面健全相應的獎勵機制,以績效評估為手段,對培訓機構的日常管理、培訓項目的研究開發、培訓的社會效益和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分別由政府職能機構、用工企業和農民工三個方面對教育機構所提供的培訓服務做出評價,依據評價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