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縣“三個轉型”提升服務群眾能力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羅江縣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拓寬服務網絡,做好“三個轉型”,不斷提升羅江縣基層黨員干部服務水平。
豐富干部服務方式,向“多樣化”轉型。羅江縣領導干部堅持深入開展系列幫扶活動,實現干部服務形式多樣化。一是實行扶貧結對幫扶制。28位縣級領導干部每人聯系2名優秀貧困學生,定點聯系1名社區空巢、殘疾、貧困、孤寡、失能老人,面對面溝通了解群眾實際困難,建立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同時,縣級部門與村(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幫扶村(社區)制定三年發展規劃,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提供實用技術幫扶。改變過去送資金物資的簡單幫扶方式,與送技術、送知識相結合。通過邀請專家專題授課、現場答疑、實際操作等形式多次組織農民工、農技員、專合社成員等共計600余人次開展農民工勞務、蠶桑養殖、廚師技能等系列培訓,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造血式”幫扶。三是增加志愿服務。針對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殘疾人、困難戶等群眾,組織機關干部、在校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助農搶收、醫療服務、事項代辦等系列志愿服務。
提升干部服務質量,向“便捷式”轉型。羅江縣著力提高服務質量,行政效率,實現便民利民。一是提升服務意識。窗口單位利用業務時間組織機關干部學習服務條例、開展業務培訓,印發辦事指南、《民政百事通》等相關資料,增強干部服務能力。同時,推行延時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無斷檔為民服務等服務模式,及時快捷為群眾辦實事。二是簡化工作流程。羅江縣著力減少審批時限、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將部分服務職能下放至向鎮村便民服務中心。縣人社局將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繳費等5項業務辦理權限下放到各鎮,實現審批模式“扁平化”;縣住建局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由39項減少至22項,精簡率達43.6%;縣水務局把31項后臺辦理的事項全部授權給窗口,辦理期限由5天縮減為1天。
拓寬干部服務網絡,向“矩陣式”轉型。羅江縣不斷拓寬服務網絡,實現基層服務網絡廣覆蓋。一是建好鎮村服務平臺。針對收集了解到的群眾辦事不便的問題,羅江縣狠抓鎮、村級服務平臺建設,下發《羅江縣深入推進鎮、村便民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確保服務平臺、服務制度、服務流程標準化,打造群眾辦事方便、服務流程規范的鎮村服務平臺。二是建好群眾互助平臺。鼓勵村社區廣泛成立鄰里鄉親互助會,秉承自愿、自治、互助的原則,按照“群眾申請-理事會調查-集體審議-互助會幫扶-幫扶回訪”的程序,對困難群眾、弱勢群體提供資金、物質、技術、勞力等幫扶,切實搭建社會救濟、民間幫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