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區:“五員”鋪好群眾路
6月24日一大早,仁和區農牧局農技專家劉老師來到學房村官房田組,指導村民張克建種植魔芋。原來,張克建家庭經濟情況困難,其愛人又得了腦膜炎,本打算今年種植點魔芋補貼家用順便給老伴買藥治病,誰知魔芋苗突然得了病蟲害。正在張克建一籌莫展之際,鄉上領導在開展“戶戶見面”工作中,了解到了這一情況后立即請區農牧局提供技術指導。于是,區農牧局迅速派劉專家向其提供技術指導。
提供技術指導只是仁和區廣大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中的一個縮影。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仁和區廣大黨員干部爭做的“五員”,即“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指導員”、“連心員”,不斷鋪好服務群眾路,高效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當好“宣傳員”,就是要及時把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向群眾宣傳到位,切實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滿意度,讓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讓政策真正惠民。比如,布德鎮利用干部駐鄉時間,開展“夜訪”活動,向群眾送去有關低保、計劃生育等方面的資料,讓群眾了解活動和各類政策。區地稅局將稅收政策的相關文件放在QQ群里,便于企業下載、學習。
當好“信息員”,就是要收集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及時向黨委、政府反饋信息,便于及時解決問題。比如,區城管局在“走基層”活動中,收集到群眾反映的部分小區、路段路燈不亮的問題,立即進行開展路燈修復工程。
當好“調解員”,就是要協助村組干部化解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及時應對和處置突發情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比如,福田鎮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全面排查清理麗攀高速公路、攀鋼發電廠二會廠等項目建設和歷史遺留問題,理順群眾心氣兒,形成發展合力。
當好“指導員”,就是要利用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為群眾開展農業生產提供指導,幫助群眾致富增收。比如,區農牧局成立8個小組,到“雙聯”活動聯系村和鄉鎮以及專合組織和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培訓和講解,指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營銷。
當好“連心員”,就是要加強與群眾的溝通聯系,多與群眾談心交心,做朋友,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比如,中壩鄉率先開展“戶戶見面”工作,鄉村干部在走訪群眾中,既了解到了群眾的問題,征求到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又與群眾交上了朋友,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密切了與群眾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