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務要搞行政事務可否減壓
涼山州委黨校對西昌39個社區進行問卷調查,思考社區可持續發展
涼山州委黨校課題組日前對西昌市社區公共服務進行調查,提出社區的核心內容是公共服務功能,但由于社區承擔了大量的行政事務工作,使社區的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內容不全面。課題組建議,要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拓寬社區公共服務領域,這樣“甩”去行政性工作,社區才能輕松服務。
現狀:
居民期待社區活動
西昌市于2004年建立24個社區,2011年又成立5個,2012年,按照區域規劃、資源整合、便于管理的原則,以3000戶左右為規模設立社區,把社區細化為城市社區、企業社區、集鎮社區和農村社區,目前共有社區39個。
西昌市社區公共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城鎮居民、下崗失業工人、貧困家庭,服務內容主要有計生、民政、社保等。
社區為社區居民服務的水平是影響社區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為了解社區居民對本社區的服務滿意度狀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的提高,課題組對西昌市大水井社區、建新社區、龍眼井社區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下發問卷100份,調查內容包括16類。調查收回有效問卷93份。經過分析,約一半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老年人服務、未成年人服務、社區安全服務、法律服務、救助服務、衛生環境服務滿意度較一般。
社區居民對社區醫療服務滿意度較高,有63%的居民生病時會去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就診,并有56%的居民對社區醫療服務評價良好。社區居民對社會保障服務的滿意度也相對較高,有64%的居民認為社區的社會保障服務良好。
相比較而言,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教育文化活動滿意度較低,超過八成的居民認為社區舉辦的教育文化活動太少,建議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如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書法展覽、歌舞晚會等。
問題:
社區公共服務內容欠缺
課題組認為,西昌市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將其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平安和諧建設總體規劃,逐步健全了社區組織,初步形成了社區管理體系。
但西昌市社區建設起步晚,目前突出的問題是社區公共服務功能還不完善,內容不全面。課題組負責人姚文蘭介紹,社區承擔了大量的行政事務工作,占據了社區工作者的時間和精力,加上其他經費、設施等原因,導致社區為居民服務的內容單一,大多停留在為居民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救助、民政救助等工作,而為老服務、為殘疾人服務、為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內容欠缺。
調查顯示,長期以來,由于傳統體制的制約,社區組織尤其是居委會承擔了大量行政性的工作。大多數情況是街道辦事處要求社區居委會替政府部門填表格、建檔案、出具證明等行政性工作,而政府部門臨時性的統計調查工作也都通過街道辦事處落實到社區居委會來執行。
調查人員在調查中了解到,龍眼井社區一年就為40多個部門、單位完成各類工作100多項,這不僅占用了社區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時間,而且有關部門需由社區居委會協助開展的工作,沒有按照責權相一致的原則,及時將經費劃撥給社區。
從基礎設施來看,多數社區都是以租賃的形式擁有社區辦公場地和活動陣地,而且使用面積大小不一、條件簡陋。一些社區電腦、打印機等必需品配備不足,影響了服務功能的發揮。
此外,社區工作者隊伍欠缺也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西昌社區大部分配備的管理人員均是3人,而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社區居民流動性增強,黨委政府的很多基礎工作都需要社區完成,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建議:
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首先要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姚文蘭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堅持“政社”分開的原則,將社會性服務職能從行政職能中分離出來,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對社區工作的服務和推動各類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上,將社區綜合管理職權還權于社區居民委員會,讓社區居委會真正成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性組織。
課題組還建議出臺一個工作進社區準入制度。即對職能部門和單位的工作事宜,要進社區的,均需實行準入審批。以此真正把不屬于社區工作的行政性事務擋在社區之外,從而減輕社區的行政工作負擔,增加社區的時間、精力去從事社區居民自治事務和為居民服務的工作。“提升社區服務水平,還應從拓寬社區公共服務領域和拓展服務方式上下功夫。”課題組建議,在拓寬服務領域方面,在社區設立勞動保障工作站,開展社區就業服務,建立社區慈善組織、慈善捐贈點和慈善超市,及時為困難居民提供幫助。如,社區可開辦家政服務公司,提供一些代辦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代買生活用品、送孩子、修電器等。另外,還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
在服務方式上,積極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的“一站式”服務機制,推行錯時工作制,靈活、合理安排上下班時間。
針對社區基礎設施和工作隊伍問題,課題組建議,把社區辦公室納入新城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規劃,統籌協調解決。通過依法選舉、公開招聘等方式,配齊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