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17萬名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
四川省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力推行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目前,全省已有1200多個機關黨委(總支)、9600多個機關黨支部、17萬余萬名機關黨員社區報到,認領志愿服務崗位12.5萬個,完成服務項目6300多個,受到群眾歡迎。
堅持就近就便,開展“雙報到”。一是省市縣三級機關黨組織到單位所在地社區報到。每個機關單位黨組織每年到社區認領并完成1個以上服務項目,安排新錄用年輕干部到社區掛職鍛煉,選派機關干部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指導員,參與社區共駐共建。二是機關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按照“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原則,機關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登記特長優勢、服務意向和服務時間,接受社區黨組織統籌管理,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每名報到黨員至少認領1個公益服務崗位或加入到社區的1個公益性社會組織。三是各級領導干部帶頭示范。結合“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省委主要領導帶頭,深入農村、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幫扶活動。省委書記、省長帶頭到成都環城生態區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為全省領導干部作出表率。各市州委書記、組織部長帶頭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到社區做志愿者。省委組織部組建專門工作機構,指導組織系統率先開展“雙報到”志愿服務。
區別不同情況,深化“三服務”。一是黨員個體層面,開展義工服務。全省發出“黨員干部做義工、為民服務見行動”號召,要求每名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擔任政策法規宣傳員、黨建指導員、社情民意傳遞員,每年累計完成義工服務時間不少于16小時。普遍把每季度最后一周的周末確定為“黨員義工日”,集中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服務活動。二是基層支部層面,開展結對服務。以機關黨支部為單位,與社區網格、院落、樓幢黨支部開展“1+1”結對服務,制定服務計劃,作出服務承諾,幫助社區老弱病殘、特困家庭、空巢老人、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等解決具體困難。三是機關單位層面,開展組團服務。統籌整合機關單位資源,通過組建“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等形式,集中人力物力組團上門服務。
創新載體手段,注重“三統籌”。一是統籌群眾需求,搞好供需對接。引導機關黨組織到城鄉結合部、群眾工作力量薄弱、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社區報到,確保機關黨組織社區報到分布相對均衡。推行居民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三單制”工作模式,按照居民群眾迫切需要、機關干部力所能及的原則,由社區黨組織統籌征集群眾需求,在社區發布,由機關黨員認領。二是統籌各方聯動,促進力量整合。堅持黨組織主動引領和介入,積極培育社區公益性、服務型社會組織,實行社會組織和黨組織同步孵化。注重在黨員志愿者中培育社會組織帶頭人,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各類志愿者有序參與社區公益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形成“黨員志愿者為引領、青年志愿者為基礎、社會志愿者全面參與”的志愿服務格局。三是統籌信息資源,搭建網絡平臺。學習借鑒地震災區外援志愿者的活動方式和運行模式,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開展黨組織網上建隊、黨員志愿者網上注冊、志愿服務信息網上查詢,實現信息互動共享。
著眼常態長效,健全“三機制”。一是完善黨員志愿服務網絡體系。堅持縣(市、區)統籌,以鄉鎮、街道為基本單位,根據片區、街區、巷道、樓院分布劃分服務網格,構建黨員志愿服務中心、志愿者服務站、專業服務隊和志愿者工作室“四位一體”的志愿服務體系。二是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各地普遍建立簡便易行的報到登記、服務記實、溝通反饋等制度辦法,建立公開承諾、奉獻積分、星級管理等激勵約束措施,定期開展“志愿者之星”、“優秀服務隊”等評優表彰活動,把“雙報到”志愿服務作為機關目標考核和黨員民主評議的重要依據。三是打造黨員志愿服務特色品牌。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黨員志愿服務標識、徽章、歌曲,推廣各地探索創造的“照亮回家的路”、“搭把手…不孤單”、“愛心超市”、“陽光家園”等創意項目,開展“十佳服務品牌”創意評選。廣元市面向全國征集黨員志愿服務歌曲,在全市黨員干部中廣為傳唱,通過設置手機及固定電話鈴聲等方式擴大黨員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