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社區治理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社區發展——溫江區“新型社區治理”的涌泉啟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鶎又卫硎峭七M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成都市溫江區涌泉街道黨工委基于新型社區類型的多樣性、居民成分的復雜性、居所文化的多元性,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創新社區治理,啟動“積極型社區”建設工程,即充分、有效、持續調動社區的積極性、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社工的積極性,將“三個積極性”構成有機統一、系統有序、結構優化的整體,開創了社區內生激活力、內在聚合力、外向發展力的良好局面。
涌泉街道黨工委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實踐探索,為高速城鎮化進程中基層黨組織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盡職履責提供了經驗借鑒,為基層黨組織如何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也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提供了有益啟示。
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新實踐
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社區治理提供保障,實現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深融互動。一是嚴把社區、“兩新”組織、機關等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的選用、培育和管理,打造政治素質好、帶領能力強、服務能力強的班子,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提供人事保障;二是以專業化、社會化、精細化服務為目標,構建了“專業社工+黨員義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隊”等服務模式,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專業社工的職業化作用和群眾廣泛參與的聚力作用融會貫通,實現了服務由豐富的單一性向整體的豐富性轉變;三是不斷完善服務平臺,豐富服務載體,開展了黨員義工日、周四零距離、菜單式服務窗口等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活動,持續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四是健全聯系服務群眾的機制,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了街道聯系服務群眾金字塔制度,探索建立了民情夜話訪談、民情曬報賬等機制,提出了“做群眾滿意的工作,決不讓群眾失望”的硬性目標,將結果交由群眾評判,通過群眾民主評議、第三方機構的外部監督等方式,檢驗工作成績。
堅持“四個全覆蓋”,為社區治理筑牢根基。涌泉街道黨工委為了確保“積極型社區”創建工作活力足、方向明、不偏差、抗干擾,通過黨建工作“全域、全員、全面、全時”覆蓋,確保了“積極型社區”創建中事事有人抓、時時有人干、件件有落實。通過“四個全覆蓋”,以穩固的黨建組織系統,以完善的服務網格體系,為社區治理導航、領航、護航;強化“四動”,拓展服務型黨組織活動空間。涌泉街道黨工委通過“黨委推動、政府帶動、社區聯動、居民行動”等四動,形成黨組織服務能力最大化,社區治理效果最優化,社會組織作用發揮最佳化,社工能力培育最強化;發揮獨特文化優勢,引導服務功能接地氣。服務做到實處,黨建才有根基;服務做到細處,黨建才有活力。涌泉街道黨工委撥出專項經費,組織專家學者,通過對涌泉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為社區活動提供文化支撐。
充分激發社區黨建的內在動力
服務型黨建推動社區黨組織由“嵌入型”向“內生型”轉化。涌泉街道始終圍繞服務社區發展開展黨建工作,不斷提高社區、社會組織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實現了社區和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由過去街道黨工委“下指標”、“搞形式”,上級苦口婆心,下級敷衍塞責的外生型、嵌入型黨建轉變為下級主動找上級、社會組織主動找黨組織的自發型、內生型黨建。真正解決了社區、社會組織黨建“內源動力”不足的問題。涌泉街道以服務的實效喚起了社區黨建的發展熱情,以服務的高效激發了社區黨建的內在動力。
服務型黨建推動社區黨組織由分散發展向集中規模發展轉化。涌泉街道黨工委在推動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分析黨組織在不同群體中開展服務的特點,梳理出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中黨組織活動的內在邏輯,以大黨建的思路,通過實行社區“模塊化”、“網格化”、“組團化”,創新建立以居住地域相鄰為紐帶的“社區聯合黨組織”,以相同或相近產業形式為紐帶的“行業聯合黨組織”,以共同興趣愛好為紐帶的“社會組織聯合黨組織”,比如“鳳凰社區聯合黨支部”、“在建樓盤工地聯合黨支部”、“教育聯盟黨支部”等等,破解了新興社區黨組織覆蓋率偏低、黨建“盲區”較多的困局,實現了黨建工作100%全覆蓋。
服務型黨建推動了社區由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的轉化。涌泉街道通過提高街道轄區內各級各類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能力,推動基層黨組織創新。2013年以來,涌泉街道黨工委與我省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主題,以積極型社區創建為目標,舉辦各類講習班、講座、研討會、座談會共計23次。拓展了黨建工作者和社區治理參與者的管理視野,樹立并逐步強化社區治理參與各方主體的規則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從而將街道黨建優勢轉化為社區發展優勢,使堅持黨的領導、樹立法治理念、增強服務意識、體現社會責任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成為涌泉街道社區的價值取向和追求,推動社區由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