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組建首家愛心銀行探索志愿服務回饋機制
8月21日,涪城區劍門路西段社區服務大廳里,最新一期的志愿者招募公告又引起了居民陳紅的注意。即將開展的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志愿服務活動,要招募30名志愿者。“早點去報名哦,不然又搶不到名額了。”陳紅說,之所以要“搶”這次活動,是因為自己的愛心存折即將透支。“爭取再做幾次志愿者,多攢點積分。”
愛心既能?“儲存”也能?“支取”,這在綿陽不是稀奇事。在綿陽首家愛心銀行里,志愿者們將服務時間“儲蓄”起來,日后等自己需要幫助時,再到“銀行”支取,換取“被服務時間”,享受他人提供的志愿服務。
儲蓄時間 積累愛心
走進劍門路西段社區辦公大樓,一樓最中間的辦公室門口“愛心銀行”四個字特別顯眼。“銀行”工作人員只有一名,即社區書記鄧國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員,提出申請,經社區審核確認后,按志愿者申請的服務項目進行分類編組,辦理‘愛心銀行儲蓄卡’,即可獲得‘愛心銀行’的賬戶。”?
“我們采取的是積分制,即志愿者提供的愛心服務時間,用積分的方式存進‘銀行’。”鄧國清介紹,將時間兌換成積分,“環境治理類志愿服務,是1分/小時;關愛幫扶、送文化下社區、理發、心理咨詢、治安防范等服務,就是2分/小時;搶險救災類就是3分/小時;還有義務獻血、慈善捐助等志愿活動,分值就更高一些。”
支取幫助 兌換愛心
半年時間不到,陳紅的賬戶里已有了20多分。按照“愛心銀行”運行規則,儲蓄積分是每次活動結束后,但支取積分卻很靈活,隨時都可以。取出的積分不僅可以兌換生活用品,如10分兌換一小袋味精,25分兌換一塊肥皂……同時,也可以兌換成同等“價值”的志愿服務。?
這一天,陳紅找到鄧國清,表示希望支取積分。“我不兌換生活用品,只希望你們能幫忙請個志愿者,給我孫子補補課。”原來,陳紅的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的文化水平又不高,為了小孫子夏強的學習,陳紅可沒少操心。
接到陳紅的申請,鄧國清滿口答應。根據陳紅的申請,沒過幾天,鄧國清就請來了大學生志愿者幫夏強“一對一”輔導作業。3個小時輔導時間,共花費了陳紅儲蓄的3分。
“借貸”服務 傳遞愛心
值得關注的是,在“愛心銀行”里,除了儲蓄時間、支取幫助外,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借貸”服務。
在社區服務大廳設立有“愛心呼喚墻”,墻上貼滿了小紙條。“我身體狀態不好,希望能有人幫忙打掃家中清潔。——羅家生?女?75歲”“本人獨自居住,希望社區多組織文化活動,多些陪伴。——劉淑明”“我是一個聾啞人,我會理發,希望有人能資助我開一家理發店。——吳萬江?男42歲”……?
“社區里哪些人需要什么幫助,都會直接寫好,貼在這個墻上。”鄧國清介紹,當“愛心銀行”接到申請之后,就會派單給相應的志愿者進行服務,如果自己沒有儲蓄積分或者積分不夠,申請了“被服務”,就產生了“借貸”關系。
“‘愛心銀行’的借貸,不是說一定要讓你還,只是一種提醒,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是不是也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回報一些呢?”鄧國清說,正是這種“借貸”關系,讓社區的志愿者多起來,“一般情況下,這一次接受了志愿服務的居民,下一次都愿意成為志愿者,大家既相互幫助,又相互影響。”
如今,社區的注冊志愿者已有1700人,超過70%的志愿者都是本社區居民。鄧國清說,下一步,還將鼓勵社區70歲以下的低齡老人和中年人幫助高齡老人,“現在是你幫助別人,等以后你成了高齡老人,就可以享受別人的幫助了。”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