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人性化養老
法國人的需求
在法國工作時,我有許多留學巴黎的中國朋友,他們無論公派還是自費去的,在努力學習期間都盡力自食其力,找點零活,幸運的留學生能找到陪同老人的工作。陪同聊天,陪同散步,陪同購物,甚至陪同發呆。如果沒有陪伴,老人獨自生活既寂寞又孤單。
有人曾經解釋過孤單和寂寞的區別:寂寞是別人遠離了你,孤單是自己遠離了別人。而法國人常常兩者有之,因為他們壯年時往往刻意保持人與人包括與親人之間的距離,年邁后倍感孤單,于是找外來人填補這個空白。
我的一個朋友陪同的是一個年邁的女研究人員,這個法國婦女生活規律有序,舉止氣度高雅,不僅糾正朋友法語發音,還能教他各種知識,包括在法國的生活常識、文化習慣和科學道理。
陪同就是一種服務,可以增加就業,還能培養年輕人,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人付出了多余的金錢卻換得身心上的愉悅,青年人付出了多余的時間卻換得知識的增長,也賺到了錢,這是典型的雙贏。
英國人的選擇
就如同法國人將住宅和辦公樓混建,相互輝映,使得一些人可以步行上班一樣。美國人將養老院和小學校和金融中心混建,讓早晨的太陽和落日余暉朝夕相互輝映,使得生活區域更加豐富。對老年人來說,他們天天面對朝氣;而對那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則可以想象出自己的未來。在加拿大多倫多也有這種建在市內的養老院,因為無論在哪里,不吵不鬧的老人都是好鄰居。
至于英國,那曾經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都被福利化了的國家。即便撒切爾夫人執政時大刀闊斧削減了一些社會福利,壓縮了政府開支,養老金開支至今仍然是政府開支中最多的,是國防開支的3倍。
一位年近古稀的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在給我們介紹他們國家養老制度時講到,在其岳父去世后他應妻子的請求將90多歲的岳母接到自己倫敦家里同住,專門請人為她做一日三餐,按國人觀念講這是很有孝心的行為了,尤其是他們自己也是高齡的情況下。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還特別安裝了報警器以便老人應急,結果這位英國老婦人像孩子一樣經常按報警器,多數時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急救車卻一次次出動,搞得家人和急救機構不勝其煩。盡管如此,依然每次滿足老人需求,因為對急救機構來說不值得報警的事情雖小,但對老人來說就是大事。在老岳母又一次摔倒后,妻子和丈夫商量還是將母親送往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