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眾才能真正辦成好事
成都市金牛區駟馬橋街道黨工委書記 車成志
第一次走進曹家巷,看到的景象讓我大吃一驚: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一邊卻是破舊雜亂的低洼棚戶區,外面下大雨,屋頭下小雨,上廁所排隊……政府動議改,群眾盼著改,為什么十年改不動?帶著這個疑問,我和同事天天“泡”在院落,挨家挨戶走訪調查。在交流中明白:我們強調長遠發展,居民關注現實利益;我們在講“大集體”,群眾在說“小家庭”,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必須改變大包大攬的方式,不能“代民做主”,要“請民當家”,商量著辦,群眾說了算!
于是,從65棟住戶中各選一名樓棟長,在樓棟長中選出21名代表,成立自治改造委員會,建立“自改委”臨時黨支部,黨員的身份亮出來了,街坊鄰居真正做起了主人,探索了“群眾主體、政府主導、單位協同、依法改造”的舊城改造模式,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剛開始動員拆遷,經常遇到一些居民講橫話:“一樓拆了,三樓拆了,都行,得把二樓給我留下”,“住平房接地氣,樹子都要肯長些,你把我整到樓上去,那不得行!”
經過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家庭都有些歷史遺留問題。我們迅速對問題進行梳理,確實該解決的,我帶頭上門自我批評,馬上落實。對有特殊困難的家庭,立即開展民政救濟。對不符合政策、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發揮“自改委”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宣傳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識,讓大家明白“一戶不遷、全城難改”。并采用拉家常、流水席、院壩會等方式,相互算大賬,幫著算小錢,讓大家相信,任何一戶都不能多拿一分,也不會少得一厘。
回顧這些年的工作,經歷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也收獲不少!每當想到幾代人同擠一間小屋,幾家人共用一間廚房、共用一個廁所,將成為歷史;每當想起李太婆40多歲兒子終于有新房結婚,給我送來喜糖;每當走在街頭巷尾,聽到大家親切地叫我“拆書記”,擺龍門陣的大媽抓一把瓜子,使勁往我兜里揣……這個時候,我深深地感到,群眾信任的成就感,街坊需要的幸福感,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