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社區要當好“巧管家”
廣元市利州區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區黨委書記 黃巧
上河街社區是一個“五多”社區:老人多、失業人員多、特困人員多、殘疾人員多、特殊矯正人員多。過去群眾一盤散沙,臟亂差遠近有名。
2007年我當選為社區書記后,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居民大走訪,很快從群眾抱怨中發現重管理、輕服務是癥結所在。
我們研究推出“溫馨服務到家門、分段服務到人頭、愛心服務到心坎”的方法,建立“5+2”錯時服務制,安排社區干部節假日輪流上班,對矯正人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失業人員、殘疾人家庭5類困難群體,針對性開展心貼心服務。
針對居民群眾多樣化的個性需求,我們陸續推出假日小課堂、親情樓院、職業推介等8項點對點特色服務,組建腰鼓、拳劍、秧歌、舞蹈等9支群眾性文化體育隊,規范化打造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志愿者工作站、愛心超市等“1+10”服務體系,形成社區“10分鐘服務圈”。
社區承載的任務越來越多,僅靠黨支部去做往往“手長袖子短”,很多駐區單位黨員干部想參加社區服務,卻又無平臺。我們率先在全市探索成立社區“大黨委”,吸納7家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成立12個樓院黨支部、36個功能黨小組,對接10個單位黨組織、86名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組建23支便民型、幫扶型、應急型等服務隊,常態開展志愿服務;設置關愛空巢崗、愛護留守崗、醫療保健崗、幫扶濟困崗等16種公益崗位,讓黨員、干部亮出身份為群眾服務。
我們明確了“社區事務居民知曉、大家事情大家議定、群眾糾紛群眾化解、自己定規自己遵守”思路,建立社區黨務居務財務公開、居民調解委員會制度,發動社區群眾制定“居民公約”,嘗試開展院落民主管理,深入開展“法律七進社區”活動,逐步構建起社區黨委領導,居委會、業委會、物管公司、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
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圖解社區”數字平臺,按每20-30戶為一格,確定1個黨員干部或中心戶,收集社情民意、調處矛盾糾紛,將1.5萬人全部納入186個網格進行服務管理。我們推行“三用”群眾工作法,即老辦法創新用,新辦法嘗試用,硬辦法“加蜜”用,充分依靠群眾做群眾工作,僅今年以來社區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00多起,實現小事不出社區、矛盾糾紛不上交,整個社區和諧穩定。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