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自主物管 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攀枝花市西區探索破解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難題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攀枝花市西區努力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針對轄區居民反映強烈的老舊小區物管難題,通過建立社區、業主委員會、居民代表的“1+1+N”模式,實現了服務內容由居民定、服務價格由居民提、服務人員從居民中選、服務過程受居民監督、服務成果由居民共享,探索出一條居民“自主物業管理”之路。
服務內容由居民定
西區是典型的工礦區,轄區內遍布七、八十年代依托企業而建的老舊小區。這些小區規劃方案簡單、配套設施匱乏。隨著原國有企業破產改制以及時間的推移,環境衛生差、治安隱患嚴重、基礎設施陳舊老化、道路狹窄破損等問題日益凸顯。群眾意見大,社區解決乏力。
針對這些問題,社區、業委會以及居民代表通過協商、實踐,再協商、再實踐,找準簡化物業服務項目這個著力點,設置包含“綠化、保潔、維修、公共秩序維護”等內容的“物業服務菜單”,由居民自己“點菜”。社區牽頭分片召開居民代表會,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別征求意見等方式,集中大多數居民意見,確定物業服務內容。如,老紅磚房居民代表普遍反映只要物業把地掃干凈就行,而相對集中封閉的小區居民代表則表示需要在小區門口增設保安崗亭,增加治安巡邏項目。簡化的服務內容由居民自主選定,使得物業服務的需求性、針對性更強,也為降低服務價格奠定了基礎。
服務價格由居民提
曾經有正規的純市場運轉的物業公司進駐過老舊小區,但無一例外都無法正常經營運轉。居民王大叔說:“一開始物業費是每個月5角/平方米,后來漲到每個月6角/平方米。費用高不說,服務效果還差,我們都不愿意繳納物管費。”物管公司收不上來費用,管理也越來越松散,敞開式小區成了大雜院,衛生環境又臟又亂,偷盜現象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居民不愿繳納物管費。小區物業管理呈現惡性循環,居民要求改變的呼聲一直很高。
推行“自主物業管理”模式中,引導居民采用“倒逼機制”自行計算并提出愿意承擔的服務價格。根據服務內容推定工作量和服務人數,預算需要的人員成本及運轉成本,扣除小區公共資源所產生的收入,最后得出居民每月應承擔的費用額度。河門口街道北街社區書記張德育以河西錦苑小區為例算了筆賬。小區現有居民392戶,根據居民所選的“保潔、綠化、公共秩序維護”三個項目,小區聘請了3名保安、2名保潔員、1名維修人員,每人每月工資1712元,全年支出為12萬多元,再加上維修小區設施、購買保潔工具等,每年需開支14萬元左右,扣除車位租賃、電梯廣告等收入4萬元左右,每戶居民每月只需要交納3角/平方米的物管費,即可保證“自主物業”的持續運轉。同時,社區與業委會還協商建立了價格彈性調整機制,對于產生的比如維修主水管道等突發成本,采取分類承擔的原則,居民也認可,真正地把物業價格由“官定”變成“民議”。
服務人員從居民中選
在招聘小區物業管理服務人員時,首先采取居民自薦、集體推薦兩種方式從小區零就業家庭、低收入困難家庭中產生物業服務候選人,再由業委會與社區共同商定最終人選。物業服務人員“來源”小區,也“服務”小區,既是為鄰居服務,也是為自己服務,居民信得過,自己干著也舒心。同時,還建立了試用期制度、居民評議制度等方式暢通服務人員進出渠道,加強對服務人員的管理,保障為居民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家門口就業、家門口領工資讓轄區居民最大程度上實現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重拾生活信心。年近半百的低保戶葉女士應聘到物業管理保潔崗位后激動地說:“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還能再找到工作,工資待遇不錯,而且離家還近,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幫大家掃好地。”
服務過程受居民監督
“以前的物業公司,地掃不干凈,我們提意見時他們不理。收取各種費用時,通知可積極了,也不曉得收的錢用到哪里去了。”居民楊先生說到。市場化運轉的物管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只對股東負責,與居民的互動很少,也不可能向居民報告其運營情況。
社區牽頭建立社區、業委會、居民代表三方月會制。居民代表負責收集梳理居民意見,業委會負責每月定期向居民通報小區物業運行情況,社區負責進行監督指導,三方集體議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物業收入、人工成本、運轉成本等收支情況每月公示“曬帳”,接受監督,極大地增強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使物業管理由“別人事”變為了居民的“自己事”,在居民中推行更加順暢。河西錦苑業主委員會主任何正輝提出:“和請物業公司相比,小區自主物業管理的最大特點是收支賬目透明度高,居民對自己繳納費用的用途一清二楚,也就沒有意見了。”
服務成果由居民共享
小區的事,居民自己說了算;小區的事,居民自己做主干;居民代表們經常坐在一起,對社區的公共事務進行民主評議。大到環境整治方案,小到樓道里怎么布置,都由大伙兒拍板決定。如今的老舊小區,地面干凈了,花草變綠了,路燈點亮了,護欄修好了,道路平整了,小區安全了,社區更和諧了……老舊小區的日新變化不僅讓居民充分感受到“自主物業管理”帶來的好處,提升了社區為民服務的綜合實力及在居民群眾中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更是切實解決好了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