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華區——商圈黨建“圈”出影響力
電影《二十四城記》里講述了一家東北搬遷大西南工廠的斷代史,反映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給普通人帶來的影響和體驗。故事發生的背景地就是成都的建設路。
同樣,從當年的工廠區到如今涵蓋商貿百貨、酒店寫字樓、金融保險等行業的現代化大商圈,一路演進的還有這里的“商圈黨建”,感受到巨大變化的還有商圈里的創業人。
編織一張網
建設路商圈現有企業和個體商戶3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7家,日均人流量近兩萬人,經濟總量占成華區全區的26%。
商圈里不僅非公企業數量多,類型也不少。有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等多種經濟組織,企業屬性不同、規模參差不齊。
如何讓黨建工作覆蓋規模不一、形態各異的商圈單位?
2012年7月,成都市成華區委組織部、建設路街道黨工委經過前期的一系列探索,正式組建“建設路商圈聯合黨總支部”,通過優化組織設置、整合黨建資源、提升服務實效等措施把組織建設延伸覆蓋到商圈的各類“兩新”組織。
“我們從自主擇業的軍轉干部中選派了兩名黨務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充實到聯合黨總支擔任總支委員,專門負責黨建。同時,從商圈企業管理層中挑選了兼職黨務聯絡員,組建起了一支穩定的商圈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何云謙說,“商圈聯合黨總支部目前下轄有7個黨支部,在冊黨員有108名。”
“2012年剛開始接手工作時,大家還窩在一個2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里開展工作,現在,商圈單位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支持,黨員活動中心也建起來了。”建設路商圈聯合黨總支書記楊劍鴻介紹,商圈里的“UME影城”,特地為商圈開辟了近百平方米的商業場地,作為商圈黨員服務中心和聯合黨總支辦公場所。
擰成一股繩
支持,是因為感受到了“紅色驅動”的力量。
“建設路商圈的形成發展始于2010年,是四川各大商圈里的‘小妹妹’,商圈商業業態、入駐人群消費水平,以及整個商圈的氛圍,都有待改善。”成華區“兩新”工委副書記瞿紅介紹,“但我們通過搭平臺、吸引人才、熱心服務商家的方式讓整個轄區的商業資源得到共享,優勢互補。商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12年的不到70億元,到去年達到了100億元。”
每年春節,都是建設路商圈里各商家促銷攬客的忙碌季,今年春節,思遠影業UME影城總經理助理陳蓉燕就借力“紅色互動”,讓影院的促銷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來UME影城和五星電器在商圈黨總支積極協調下,變“單打獨斗”為“強強聯手”,電影院大屏幕播放五星電器宣傳廣告,而電器賣場則為消費者贈送UME影票。兩家企業當月銷售額大幅提升,收到了“1+1>2”的良好效果。
“要讓大家齊發展,就得讓企業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何云謙告訴記者,為了促進區域共繁榮,商圈以黨組織建設為核心,同時推進商圈群眾團體建設,建成“先鋒驛站”、商圈商會、青年中心等社會組織,形成了聯動共創、合力共建的工作局面。
“先鋒驛站”主要為企業提供黨、工、團組織建設、活動指導,并提供接轉組織關系、黨費代收代繳、接受特困黨員求助申請等服務;“青年中心”提供就業、創業指導,勞動維權咨詢,心理健康疏導,社區生活指南等精細化服務;“商圈商會”建立企業家沙龍等平臺,組織商圈“發展峰會”、“高層論壇”等活動,推動商圈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
“聯合黨總支部成立后,打造了一個企業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在這個平臺的推動下,各家企業抓住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形成了更大的發展合力。”在建設路商圈商會擔任秘書長多年的陳瑜輝感受特別深。
來源:非公有制企業黨建